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

大塊齋讀易筆記──說『謙』

林明進 國文科教師 100年1226定稿

摘 要

謙卦,是大易的第十五卦。為卦艮下坤上,是一陽五陰之卦,謙的下三爻皆言「吉」,上三爻雖不如下三爻,但也都言「利」,王弼說此卦「皆無凶咎悔吝者,以謙為主者也」,謙卦以謙德亨而有終,處在窮達都能自全,不會枉道速禍。這是謙的價值。所以劈頭就斬釘截鐵地說:「謙:亨。君子有終。」
初六以柔居於最下最微之處,謙而又謙,萬無一失。君子人處在這樣的環境,能用心自修其德,即使面對大險,也能遠害而無虞。
六二陰柔中正,內在謙德充滿,適時鳴於外,德柔居正,上承九三之和,鳴謙自有譽聲。
九三是本卦唯一的陽爻,也是本卦之主,功勞大顯卻能謙卑而居於下卦,不自矜伐,所以能得到萬民的擁戴。
六四已進入上卦,居多懼之地,上有六五謙遜之君,下有九三勞謙的大功臣,只有一條路可走,那就是把握分際,結果也是無所不利。
六五高處不勝寒,居尊位漸高漸遠,對有不服思叛者,可以武力征伐,因為所伐皆驕逆,並且善行謙道以討之,所以言利。
上六居謙卦之極,處劇變之際,因為有孤陽之九三與之相應與,位極而志未得,這是上六的無奈。由於剛柔相濟,征邑國不謙之逆,師出有名,又有謙德,故利。
謙的價值是有謙抑的德性,不是環境的順遂。從養謙、鳴謙、勞謙、撝謙到以謙征不服,全圍繞謙德而發,所以有吉有利,非吉即利,非利即吉。作易者其有憂患乎?人生順逆自是變變化化,抱持謙德做人處世,就是人生之路的履道坦坦。謙的亨通,固然可喜;謙的有終,尤其可貴。時時謙德普施,處理任何難事,面對任何形勢,善用一切時機,只要謙而信始誠終,人生就有圓滿的劇終。




關鍵字:謙;地中有山;裒多益寡;稱物平施;謙謙君子,卑以自
牧;鳴謙;勞謙;撝謙;不富以其鄰。
目 錄
壹、前言 二、釋六二
貳、說『卦辭』 三、釋九三
一、釋卦辭 四、釋六四
二、釋彖傳 五、釋六五
三、釋象傳(大象) 六、釋上六
參、說『爻辭』 肆、『謙』之用
一、釋初六 參考書目
壹、前 言
我們的老祖宗有一句老生常談的格言說:「謙卦六爻皆吉,恕字終身可行」,在大易六十四卦當中,只有第十五卦的謙卦,前三爻皆吉,後三爻皆利,整個謙卦的精神無往而不利,是其他六十三卦所不及之處。所以,書香世家為新生兒的名字取為「守謙」、「尚謙」的人很多。不是筆畫好,是它的意義深。
在廿世紀上半葉,有一位臺籍的新文學作家──許地山,名贊堃,字地山,以字行,筆名落花生。他跟謙也扯上一點關係,地山謙嘛。謙卦上下卦就是由「地山」組合而成,他的文章喜歡探究人生的意義,<落花生>是他的散文名篇,「落花生」也是他一直沿用的筆名。<落花生>是篇短小精悍的小品,文中他父親以落花生「含章可貞」的價值來教誨他的三個孩子們:「花生的好處很多,有一樣最可貴,它的果實埋在地裡,不像桃子、石榴、蘋果那樣,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,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。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,等到成熟了,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,必須挖出來才知道。」「我們都說是,母親也點點頭」,許地山毫不含糊,記得一清二楚。這戶住在臺南市延平郡王祠附近的人家,顯然是杏香不絕。
許地山是不是從地山謙的精神來寫<落花生>,這我們不敢決絕地說,可是「含藏內斂」的父訓,許贊堃一定記得牢牢的,他的名、字、號跟著他一輩子,這個人血液裡流傳的是中華文化最精純的謙德,是炎黃文化最主流的領袖氣質,也是出凡入聖的君子之鑰,少了這一味,休說想做一位卓絕完美的人,踉踉一生,蹌蹌一世,恐怕連人都做不成。這一期要介紹的就是在「大有」(大易第十四卦)之後必要的智慧,有大而能謙,仁者無外,又何敵之有?這一卦是中華文化最核心的大智大慧,也是最圓融的處世哲學。許爸爸在贊堃(坤的古字)厚德載物的地德之外,還進一步要他硬是把如山的德性、形象、崇高、價值,挖個坑,全埋在地底下,好比落花生一樣。這個要得,給許爸爸按個「讚」!
《說文解字》說:「謙,敬也。」《廣韻》也說:「謙,敬也。」恭求己,敬對人,「恭而有禮」、「敬而無失」,是謙謙君子的德業,也是帝堯「允恭克讓」的概括縮影。曾經,從黃門侍郎到取得政權,王莽靠的是謙恭下士的形象;曾經,短歌行中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的曹孟德,渴望的心情也是禮賢下士的企盼,他們都懂得彎腰屈背就是放下身段的第一課。韓信自恃其才而得意忘形,功高震主而誅夷三族,年羹堯又何嘗不是如此?不能謙退,不知善下,往往就埋下了咎悔的因子。孤峰挺拔之樹,最容易招風,山巔稜線最容易暴身。看來蕭何運氣好一些,有東陵侯召平的提點,當時倖免殺身之禍。簡單比一比,張良、范蠡,有智慧的下臺、轉檯,真是知所進退又懂得爭讓的大睿智家。
「有而不居」是謙的涵養,是傳統書生道德上的語言;「有而能隱」的審識,更是芸芸眾生智慧上的利器。每一個思想家,都希望改善人類更好的生存能力,古往今來的士林儒生,徒博學多聞而不能實踐力行者,不都淪於走動的書櫥?功名一生利祿一生,得之是幸,未得不幸,這樣子打自己人生的成績單,豈其然乎?一部《大易》,說的是生生之道,可以說大而無所不包,也可以喻小而具體而微。那些歷史上以居高不能思危而致敗者,或者因登極不能急流勇退者,如果還有機會重啟人生之鑰,可能要先溫一溫:「亢之為言也:知進而不知退,知存而不知亡,知得而不知喪。其唯聖人乎?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,其唯聖人乎?」聖人其遠乎?文不在茲乎?「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」,如此而已!進而修德廣業、力爭上游,似乎十分艱辛;退而含藏於密、沉潛養晦,其實尤其難上加難。
謙的智慧比所處的環境重要,外在形勢是客觀的,由不得人;內在的力量是主觀的,全在自取。所以吉凶悔吝損益得失不在問卜,宜在自處;問鬼神問蒼天不問自己,都是自欺。六十四卦唯謙皆吉皆利,不但讓我們看到華夏文化的精髓
,也透露出整體東方文化概括性的樣貌。如果說西方是「尚剛」的文化系統,那麼整個東方文化大致可以說就是以「尚柔」為基調。《大易》的謙德,直接在華夏本土的儒、道文化中發展出相承的價值體系。儒家講禮讓選賢,道家說善下不爭,這個中華文化最晶亮的核心德性,應該就是東方人文教化中最敦厚又最篤恭的啟迪。炎黃皮膚的炎黃文化,有我們做人的道德與智慧,這種博大淵深的文化遺產,在文化的牆角到處都是,只要勤揩拭再細加著墨,人人都可以是慮深通敏的智者。
謙卦卦辭鮮明的幾個大字:「謙,亨。君子有終。」,簡要地交代了兩個道理。其一是謙這一卦,善於守謙的君子,安履乎謙,一路亨通。其二是尚謙者通行天下,有成德的善終。本卦是一陽五陰之卦,除了本卦之主,「九三勞謙,君子有終,吉。」之外,其他諸爻也都或吉或利,到哪裡都有勝算。其實禮為謙之主,依禮行事,即為謙道,它的作為也不過是明理能讓,依禮知節。希聖希賢無非以此為入手處,內聖而外行,追根究柢全在謙讓之功,尚書論政的最高位階就是堯舜禹帝位傳承的禪讓。為政者,除了「政者,正也。子帥以正,孰敢不正?」之外,還要講求禮讓,言禮而不讓,華夏文化就無所標榜,同時也談不下去了!這是華夏政治文化的思考,它明示一統天下的領袖人物以柔為心,以讓為先,高而能下,大而能退,這是君子有終的具體精神,也是無往不利的指導原則。謙卦的「有而不居」與坤德的「厚德載物」是一脈相承的,謙的「勞謙於上而鳴謙於下」與坤卦六三爻的「含章可貞」也是理路一致的。
初六「謙謙君子,用涉大川,吉。」;六二「鳴謙,貞吉。」;九三「勞謙君子,有終,吉。」此所謂下三爻皆吉。六四「无不利,撝謙。」;六五「不富以其鄰,利用侵伐,无不利。」;上六「鳴謙,利用行師,征邑國。」,此所謂上三爻皆利。謙之一卦,六爻有失位、有無應、也有乘剛,卻沒有任何悔吝之災,三吉三利純全如此,古人這麼重視謙,視謙有益而無害,謙就能亨,怎麼如此神奇
?因為高大的山能置於地之下,有了這個有其德而不居的力量,沒有其他的條件也就能有其好的結果了。
〈雜卦傳〉說:「謙輕而豫怠也。」輕與重相對,自輕故能居萬人之下,重人故以萬民為上。反之,自重則盈,輕人則驕。貪慕富貴者,往往得寸進尺;恃才傲物者,總是閃亮耀眼。但是,富貴而驕,常常自取災禍,李斯者流,集功名利祿於一身,顯赫一時,當他從座上賓淪為階下囚,真是情何以堪?臨刑之前,對其兒子之言:「吾欲與若復牽黃犬,出上蔡東門,逐狡兔,豈可得乎?」最是驚怖。人生如此,情何以堪?可是史書昭昭,這種例子不勝枚舉,人生並不容易。
〈序卦傳〉說:「有大者不可以盈,故受之以謙。」事物發展到一定限度就會盈滿,盈滿不已就會變化,歷史如此,政治如此,社會人事都是如此,盛極則衰,治極必亂,忌盈唯一的藥方就是守謙。《大易》告誡吾人:愈富愈有就要愈謙。老氏戒盈,他說:「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;揣而銳之,不可長保。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。富貴而驕,自遺其咎。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。」,說明了善爭不善讓的禍患,教我們要知止而止。莊子最能領會貪慕富貴的下場,他回絕楚君之聘時說:「千金重利,卿相尊位也。子獨不見郊祀之犧牛乎?養食之數歲,衣以文繡,以入太廟,當是之時,雖欲為孤豚,豈可得乎?」,淮陰誅戮,蕭何繫獄,都是持盈而傾的後果。老子如此諄諄告誡,只在不可「盈」。人在成功之餘就要想到如何落幕,能不盈、能身退,才能長久安保其全。謙的有而不居與老聃的功遂身退,都不是一定要引身隱去,老子沒有遯世思想,不是等同於張良與范蠡的隱遯與身退,謙之用只在功成而不有。嚴謹來說,大易的謙與與老氏的退,是含藏隱斂,不發矜情不露圭芒。政治作為是不占有、不把持、不居功、不自誇耀、不自膨脹,甚至最好是功成事遂,百姓皆謂我自然。
所以,序卦的不可以盈,示人大成之時,不要尸位素餐、不要貪戀成功,愈高要愈卑,愈大要愈微,愈明要愈暗,韜光養晦,含藏偃伏。這樣的大有,才能一直有大,也才能在空間時間上可大可久,這就是大易生生之妙用與大能。

貳、說『卦辭』

☶ 謙:亨,君子有終。
一、釋卦辭
「謙」:
謙卦卦體,下卦為艮,艮為山;上卦為坤,坤為地。中爻下互為坎,上互為震。艮為山,坤為地,大自然界一般人共知的現象是,山高高在上,地低低在下。現在謙卦反其道立象,就卦象而言,坤地在上,艮山在下;就形勢而言,遠高於地表的山竟屈而艮止於地之下,故有「謙」之象。這是謙抑潛養,所以有謙虛的深刻意涵。
富戒侈,故言謙而虛;貴戒驕,故言謙而卑。貧與賤,人之所惡;富與貴,人之所欲。去處之間,不可不憂。所以《論語》〈里仁篇〉強調:「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;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」
《老子》第八十一章:「聖人不積。既以為人,己愈有;既以與人,己愈多。天之道,利而不害;聖人之道,為而不爭。」老子的長保富貴之道,所謂不積之旨,不爭之德,正從謙來。〈繫辭下傳〉隱含聖人作易所憂在人欲橫流,所患先我後人,所以條舉「履」「謙」「復」「恆」「損」「益」「困」「井」「巽」九德在抱(〈繫辭下傳〉第七章),德業的權柄正在謙遜之能。謙德,是作易者憂患中的力量,謙以制禮,讓為質,所以謙既顯,尊而光。處多難的人生之中,反身修德以處憂患之事,是最好的一條路,德有九要,謙是善行的柄要,所以說:「謙,德之柄也。」
謙是憂患的利器,於人,敬事而信;於己,恭己正位。山在地中不是自然現象,所貴在去欲養正而已。聖人以地山謙設喻,山本崇高,地本低下,崇者高者反處於低者卑者之下,強恕之道正在反身而誠,能居於萬人之下者,然後能居於萬人之上。「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」(《老子》第二十二章),皆謙德流行之功。
謙在大有之後,大有者功高,位極者有大,謙之德自是有邦國者的大業,夫子哂由,理由是「為國以禮,其言不讓」,從儒家來觀察,讓的精神是為政的基本原理。同樣是夫子的主張:「能以禮讓為國乎?何有?不能以禮讓為國,如禮何?」禮以讓為本,讓是禮的基本內涵,所以君臣的定位,在上位者要先做到君使臣以禮,才有臣事君以忠的期待。上下是相對待的,尊卑只是位置不同,彼此要相互尊重,上的尊的那一方先以身作則的精神,才有上行下效的結果,此原儒文化尤其可貴之處。《大易》六十四,唯謙全吉,自有其妙。
「亨」:
謙之為亨,既自領袖的高度推衍,三陳九卦中謙在其中,謙的成就不是忽然得之。為人君要放下身段,才能走向人民;要反求諸己,才能深入人情。謙以得和,柔而至剛,禮的運用以致中和為要,禮能中節,就為政者而言,人和在謙讓之中。念念謙虛就會塵塵方便,可是一時謙恭易,一世謙卑難,安履乎謙,終身不易,真非尋常人所能為。所以謙的價值不以一時為歡,要看恆久為貴。能守謙講讓,卑遜以自處,事事無不亨通,謙則必通必亨,此大易文化最典正處,有地山謙下的德性,放心做去,皆吉皆利,這是沒有任何條件的。下卦的三爻都是吉而無凶,上卦的三爻,都是利而無害。因為謙謙讓讓,所以亨通大行。
「君子有終」:
「君子有終」,其象取於九三,君子,指九三而言,因為謙讓,是君子之德,九三又為一卦之主,所以君子有終。〈說卦傳〉:「艮,東北之卦也,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。」又云:「終萬物始萬物者,莫盛乎艮。」艮為止,所以說,艮有「終」之象。謙卦,一陽五陰之卦,一陽在九三之位,為上下五陰之所歸,下卦為艮,艮「終萬物」,故可以有終。
謙卦有亨通之德,象徵著君子懂得謙沖自得,「勞謙得其柄」,成就真正可大可久的大業在功成不居,有上功而能謙下,才是勞而謙的真面目,功高震主並不是功高者的宿命,震主的罪愆在不知韜光;功成身退並不是功成者的偉業,身退的可貴在造極處戒盈。
六十四卦之中,一陽五陰之卦共有六卦,以一陽為主。「剝」「復」有消有長:「剝」之陽在上九,象徵陽氣弱極於上,不利有所往;「復」之陽在初九,象徵陽氣復生於下,利有攸往。「師」「比」象徵眾之所歸:「師」之陽在九二,剛中而應,行險而順,自正而眾正,足以王;「比」之陽在九五,不寧方來,後夫凶
,其道窮也。「謙」「豫」,一陽皆處在上下交際之處:「謙」之陽在九三,天道下濟而光明,地道卑而上行;「豫」之陽在九四,剛應而志行,順以動,故天地如之。謙卦之九三,在止乎其內而順乎其外,坤地能伸而艮山能屈,所以謙的「君子有終」,是站在擁有高位的君主領袖立論,謙的價值從「上」的先「屈」而後加上「下」的能「伸」。謙德的昇華,關鍵的第一步,還是在「在上位者」的「克讓」、「能下」,這樣才是謙謙君子地地道道的「有終」。
卦辭的意思是說:謙卦是以謙讓的德性對待一切人事物,能夠有其功績而不自矜伐,所以,處處亨通,事事吉利。領袖萬方的君子,能夠功被六合,德合天地,完成善行而且有好的結果。

彖曰:謙,亨。天道下濟而光明,地道卑而上行。天道虧盈而益
謙,地道變盈而流謙,鬼神害盈而福謙,人道惡盈而好謙。
謙,尊而光,卑而不可踰,君子之終也。
二、釋彖傳
「謙,亨。天道下濟而光明,地道卑而上行。」:
謙卦的主爻是艮的九三在坤之下,艮山本在上,坤地本在下,今艮山反而來居坤地之下,故有「下濟」之象。六二、九三、六四,下互為坎,錯為離,離為火,有「光明」之象。地本在下,今反居於上,故有「上行」之象。
謙卦的亨通,來自於上下卦的交通流動,象徵山的艮來於下,象徵地的坤來於上,坤必得復於地,艮必得崇而高,上下相交猶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,所以說謙卦整體是亨通的。「天道下濟而光明,地道卑而上行」,是從卦體來解釋「謙亨」的意思。「天道下濟而光明」,是指下艮的陽爻九三而言,乾的一陽來交於坤的上爻而成卦,有如陽光普照而光明。一陽統五陰,諸陰不得而掩之,也有光明映照萬方之意。
艮山本應在上,卻來居於坤地之下,有謙藏之意;坤為地,地之道是低下的,本來就有敦厚謙卑的德性,所以也有謙退之德。艮山的善下含彰能屈,坤地的謙德上達能伸,上下易位而謙道大行,所以亨通不已。
「天道虧盈而益謙,地道變盈而流謙,鬼神害盈而福謙,人道惡盈而好謙。」:
九三、六四、六五,上互為震,錯為巽,巽為風,震為雷,風雷益,故有「益」之象。六二、九三、六四,下互為坎,坎為險為陷,故有「害」之象。
「天道虧盈而益謙,地道變盈而流謙,鬼神害盈而福謙,人道惡盈而好謙。」
四句細說尚謙與戒盈,從四個層面來論證,闡述滿招損,謙受益的道理。
天道指日月,日中則昃,月滿則虧,此天之道也。仰觀天之象,物極必反,可以見得的宇宙之間,大自然的變化總是保持著運動而循環、變動而平衡的狀態,四季、一年十二月、二十四節氣,總是秩序進行,月圓月缺,滿而必虧、虧而必滿,「滿」「謙(虧)」適當變化,這是天道自然的安排。天道現象一直都是滿者損之,滿以後就日損,所以盈者日虧,只有謙才能受益,這是從天道運行來體會。
地道指山川、丘陵、深谷等高低形勢。高岸不能久峭,壁立千仞終將傾陷於谷,幽谷不會久晦,深坑萬壑堆疊為陵,此地之道也。俯察地之理,高山夷為地為幽谷,高必下之,窪必垤之,高極必覆,城復於隍,高滿必漸變化,流動於窪谷。領悟地之流動變化,隨時進行,馴而漸至,地道的高而日流於傾,地道的滿則日深於陷,也是盈虧之理。只有觀察地之理,才能深悟地道盈虧變化的道理,謙德才能自然流動四方,謹守含藏謙下的智慧。
鬼神指造化萬有之妙,鬼斧神工足以妙萬物而美之。但是,花開隨即花謝,絢爛接著就是衰殘,這是生命體從出生而茁壯而死亡的變化,最美的時候就是凋謝的開始,誰盈誰就有害,誰謙誰就有福。將要最美,就是守謙的深義;盛極則衰,這是生機的變化。戒盈勿溢才能保泰平安,尚謙不滿才能幸福永存。所以,盈滿者常常速禍,謙損者往往得福。
天道地道自然造化,客觀的自然世界自來如此,不會因為人的意志而改變,
日出日落、花開花謝、陰晴圓缺,總是永遠的虧滿交替,循環往復。
人道仰俯之間,效自然之謙以為法,學宇宙之滿以為戒,人所以生為萬物之靈,展現天工人其代之的靈知,以此。大易六十四卦,皆言天道之常,示人為法
;春秋十二公,都說人事之亂,教人為戒。「人道惡盈而好謙」,是從自然宇宙中體會窺探,從經驗教訓中得知,能去盈處謙就能得羲皇啟迪之功,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,損而又損,以至無為」,老子從「謙退」、「善下」、「不爭」中找到了自然無為的鑰匙。「事能知足心常泰,人到無求品自高」,古來聖賢也在持盈保泰、知止知足而無妄的修為中,找到了靈魂。
「謙」貴為作易者的無價之寶,非吉即利。在人生的舞臺上,想要贏得掌聲
,又要聲名遠播;想要彪炳人寰,又要流芳百世。第一個要建立的灘頭堡,就是如何立於不敗之地。知進知退,知得知失,知損知益而能臻於止於至善之境,入手處就在於「好謙」而「惡盈」,愈是尊貴愈要卑下,愈是飽滿愈要垂下,愈是功顯愈要藏拙,此謙謙君子成其覆載天下之妙道。
「謙,尊而光,卑而不可踰,君子之終也。」:
能效法「天道虧盈而益謙,地道變盈而流謙,鬼神害盈而福謙,人道惡盈而好謙。」的精神;深悟「虧盈」、「變盈」、「害盈」自然的謙道;追求「益謙」、
「流謙」、「福謙」的終善;人生旅途的智慧,就在「惡盈」與「好謙」中找到了六爻皆吉的階梯。
謙之一卦,在自我尊貴的守謙中,才能真正綻放亙久不息的光芒。處在最卑微的位置,沒有人能超之越之,高而能下,盈而若虛,則天下莫能與之爭,君子之終,完全建立在自始至終沉潛養謙、含藏不露的修為世界,就是真正的功成事遂,無往而不利了。
彖傳的意思是說:謙這一卦,是亨通的。天道的法則是普照生命世界,發揮剛健不息無私無我的生生德性而大放光明。地道的法則是在最卑微的環境中伸展自己厚德載物的謙德。天道日出日落、月滿月缺,循環不息,盈者必虧、滿者必損,只有謙虛才能不斷受益。地道高山化為谿壑,丘陵化為深谷,這也也是必然的道理,深自體會才能善用謙德流動四方。自然的造化之機,花開花落,花謝花開,最燦爛就是衰敗的開始,盈虧圓缺,循環不已,將要最美,切忌全盛。人道學自然的盈滿以為戒,效天道之謙以為法。能夠善於自守謙的卑下之德,自我尊貴,自然能光顯天下,處在最卑最下,然而卻無人能夠超越他。謙而又謙,低而又低,在位的君子能完成德業而且圓滿的終善。
象曰:地中有山,謙。君子以裒多益寡,稱物平施。
三、釋象傳〈大象〉
「地中有山,謙。」:
坤為地,艮為山,艮在坤之下,有「地中有山」之象。
高聳巍峨的大山原本矗立於地表之上,如今卻異位,反其道而置於地之下,整個卦的大象,象徵有位有才有德的君子,含藏收斂,不顯露自己的光芒。《易程傳》云:「地體卑下,山之高大而在地中,外卑下而內蘊高大之象,故為謙也。」說的就是這個現象與道理。
「君子以裒多益寡,稱物平施。」:
謙之為卦,艮下坤上,艮為山,坤為地,象徵山在地之中。山本來是高於地之上,山卑則夷平如地,損其高以就低,有謙而退居於下的深意。裒據《釋文》多作「捋」解,有「取」之義,裒取多者,增益寡者,所以君子觀地中有山的現象,取有餘以補不足,稱量財貨多寡均平與人,使黎民各得其益。
王弼從《爾雅‧釋詁》:「裒者,聚也。」的說法,在他的《周易注》云:「多者用謙以為裒,少者用謙以為益。」《周易正義》進一步申說:「裒多者,君子若能用此謙道,則裒益其多。言多者得謙,物更裒聚,彌益多也。故云裒多即謙尊而光也。是尊者得謙而光大也。益寡者得謙而更進益,即卑而不可踰也。是卑者得謙而更增益,不可踰越也。」
大象乃夫子所贊之辭,是孔聖的想法,不必牽合原卦。地中有山,聚多也,故裒以「聚」為上。「聚多益寡」,比之「損有餘以補不足」不盡相同,而有勝義。為君有民之道,在先富後教,財聚(於君)則民散,財散(於民)則民聚,為民聚財開源,此富民之道。所以「裒多益寡」者,為國聚財,廣闢富源,以注於民
,寡者多、少者富、弱者強,用心在「富」,富國富民之意。「稱物平施」者,權衡物資分配於民,這裡有兩個精神,「平」與「施」。「平」,公正而均分霑溉;「施」,給與而不求回報;用心在「均」,均富溥施之意。因此,君子從地中有山的現象,體會「裒多益寡」,是從生產面說;「稱物平施」,是從分配面看。總括而言:為人君者以創造人民的福祉,為第一要務。多有多的理由,少有少的原因,損多益少不是真平等,從國家的經濟面財源廣進,人民少的不斷的日富日多,國富民有,再均平分配,這才是富民之道。消極的損有餘以補不足,是均貧;積極的聚多以益少,是均富。
大象的意思是說:地中有山,所聚者多,含藏者大。治國有位的君子,領悟這種現象,以來開發國家經濟力,發展生產力,廣聚資源以來富裕萬民,使寡者多、貧者富;全民利益的分配要做到均平無私,在上位的領袖要做到雨露均霑,並且要抱持無條件的嘉惠人民。
參、說『爻辭』
初六:謙謙君子,用涉大川,吉。
象曰:謙謙君子,卑以自牧也。
一、釋初六
「謙謙君子」:
初六柔順之爻,又為居最下之位,故有「謙謙」之象。
本卦卦義為謙,六為陰爻,故能柔順能謙卑;初六之位又居於最卑之地,謙沖自持,善守謙德。本爻以陰柔之爻處謙道之始,而居於最低下之位,謙而又謙
,是極為謙遜的君子。凡事太過與不及,都是不理想的,但是只有謙德沒有這個困擾。朱子《易本義》:「以柔處下,謙之至也。」正是標榜謙德的特異價值。
「用涉大川,吉。」:
九三、六四、六五,上互為震,震為木,木適以涉水,故有「涉」之象。
本爻變,下卦為離,錯坎,坎為水,故有「大川」之象。
謙的德性是低調行事,初六為謙卦最始,謙卑至微。君子人以此謙遜之德,立身於世,居初無事,善下無爭,居後不先,什麼樣的災難都可以排除,初六涉水履險之道,是以極謙的卑下做到的。低以養其高,小以養其大,卑以養其尊。
初六爻的意思是說:謙而又謙的君子,足以解決一切險難的能力,而且無往不吉。
「象曰:謙謙君子,卑以自牧也。」:
九三與上六相應,上至三,下卦坤為用,故有「自牧」之象。
謙謙君子並非消極的退讓,而是積極的自我修為。牧,養也。自牧就是自養。
君子人能效法初六居最卑下的謙德,就是自覺自修。修身,在去除言行之不完;養性,在陶養本性之固有。君子能以謙卑之道自我修養,所以能成就其謙而又謙的能耐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一位謙虛再謙虛的君子,是以居處在卑下的環境來自我修養的。
六二:鳴謙,貞吉。
象曰:鳴謙貞吉,中心得也。
二、釋六二
「鳴謙」:
九三、六四、六五,上互為震,震為雷,六二與九三親比,故有「鳴」之象。
一陽五陰之卦,都以一陽為主。處謙之時,含藏若不及,本不宜鳴,謙卦的主爻在九三,六二上承九三,以柔順中正,故鳴。
關於六二的鳴謙,有兩種主張:
其一,九三震體為雷,善鳴,六二親之承之,故曰鳴謙。這是《周易集解》引姚信之說,清惠棟《周易述》從之。
其二,雌雄唱和,故鳴。九三為主爻鳴唱;六二其鄰,和鳴;上六其應,亦和。故皆和之而鳴於謙。這是蘇東坡《易傳》的說法,清王船山從之,
蓋六二柔順中正,謙德積中發外,鳴於九三,自然之和也。
「貞吉」:
六二與九三親比,並且都居正位,故有「貞吉」之象。
六二以柔居柔,處下卦之中,中正當位,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,能夠堅貞自守,引起共鳴,是動機純正的自然唱和,所以說「貞吉」。
九二爻的意思是說:六二居下卦之中而且處於正位,謙德誠於中發於外,和所承的九三,陰陽相應,自然唱和。由於貞正以求,和鳴喈喈,發乎情止乎禮,所以中正吉利。
「象曰:鳴謙貞吉,中心得也。」:
六二居下卦之中,又柔居柔位,當位。是從內心由衷受到九三的感召而鳴和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六二爻所以鳴謙貞吉,是因為發自內心的唱和。

九三:勞謙君子,有終,吉。
象曰:勞謙君子,萬民服也。
三、釋九三
「勞謙君子」:
九三陽剛當位,居於眾陰之中,六二、九三、六四,下互為坎,坎為憂為險為陷,故有「勞」之象。本爻處下卦之終,而且艮為止,故有「有終」之象。九三陽居陽位,故有「吉」之象。
九三為謙卦之主,勞者,功勞之謂也。有功勞不自居功,有績效不自矜誇,功成事遂,甘居下卦,此謙德廣大具備者也。謙德,韓嬰在他的《韓詩外傳》有所定義:「德行寬容而守之以恭者榮;位尊祿重而守之以卑者貴;人眾兵強而守之以畏者勝;聰明睿智而守之以淺者不溢:此六者,皆謙德也。」
《大易》〈繫辭下傳〉第八章,針對九三勞謙君子有很好的詮釋:「勞謙,君子有終,吉。子曰:『勞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,語以其下人者也。德言盛,禮言恭。謙也者,致恭以存其位者也。』」,此謙德之大用也。致恭,即推廣擴充恭敬之心以至於極境之意。堯之德,允恭克讓,恭言自身毫不懈怠;讓言讓人而不爭。從恭到讓二而一也。
九三有功而能謙,即有而不居其德。分而言之,九三勞謙實具足乾卦九三坤卦六三之德,乾之九三:「君子終日乾乾,夕惕若,厲无咎。」言其勞;坤之六三:「含章可貞,或從王事,无成有終。」言其謙。「勞謙」之義,大矣哉!
勞謙在〈說卦傳〉尚有深義,〈說卦傳〉:「勞乎坎……坎者,水也。正北方之卦也。……勞卦也,萬物之所歸也。故曰勞乎坎。」水之德在老子《道德經》有兩段話說最詳:「上善若水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。」(第八章)又云:「江海所以為百谷之王者,以其善下之。」(第六十章)水德貴柔善下,柔弱所以勝剛強云云,老氏思想從《大易》出,可見一斑。
「有終,吉」:
九三爻居下卦之終,並且艮為止,故有「有終」之象。陽爻居陽位,故有「吉」之象。
胡炳文《周易通釋》:「(九)三在下卦之上,勞而能謙,在上之君子也;初(六)在下卦之下,謙而又謙,在下之君子也。在上者尊而光,在下者卑而不可踰,皆所以為君子之終也。」「君子有終」,卦辭與九三並見,可見九三的精神和謙卦相類。勞謙所以有功業的卓然,又能完成德業的善終,就是謙德之至也,所以最吉利。
九三的意思是說:有功勞又能謙虛自持的君子,會有很好的結果,同時也無往而不利。
「象曰:勞謙君子,萬民服也。」:
就謙卦一陽五陰而言,上下群陰都來歸於九三,所以說萬民服也。從勞謙君子的有功不伐,自謙自退,民心自然歸附,亦萬民服也。有大功且不伐,而且甘心下位,民心自然擁戴。留侯、陶朱公皆此類也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有功勞而不會自我炫耀的君子,一定能得到老百姓的誠心悅服。
六四:无不利,撝謙。
象曰:无不利,撝謙,不違則也。
四、釋六四
「无不利」:
六四陰居陰位,當位則吉,故有「无不利」之象。
六四居上卦之下,柔居陰位,六四的作為如何才能做到无不利呢?四為多疑多懼之地,處乎六五謙柔之君與九三勞謙大臣之間。仰承六五不可造次,必須戒慎恐懼,面對卦主陽剛的九三,也必須謙遜以待,六四善處謙境,所以无不利。
「撝謙」:
六四已脫離下卦,屬於向外發展之爻,且在九三之上,故有「撝」之象。
「撝」,多作「揮」解,發揮謙德之謂也。六四居九三之上,承六五之下;九三有功勳,六五為柔君。所以六四對於上下,宜乎發揮謙德也。
《春秋公羊傳》莊王「撝軍退舍」之「撝」,撝同麾,以手卻物,避而不敢當之意,更有勝義。撝謙者,以手撝卻九三,而辭退其承己,所以示不敢當之意。初六謙謙君子自養其德,六二鳴謙有得於己心,九三勞謙君子萬民順服。六四就爻位言,已過九三,進入上卦,有過謙之憂,上卦三爻本來都有防止過謙之義,六四處於上卦之始,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,故言:「撝謙」。
六四處於六五與九三之間,一君王一重臣,又居多懼之地,角色地位都十分敏感,為了避免落入嫌隙猜防的无妄之疑,退讓不敢當陽爻之承,這樣才能无不利,也才合乎六四多疑多懼的處境。
九四爻的意思是說:六四的環境,只要善處其位,就能諸事順遂,無所不利。六四居多疑居懼之地,要嚴守分際,善於守謙,同時要具備拒絕的智慧。
「象曰:无不利,撝謙,不違則也。」:
在謙卦的環境當中,不知謙虛與過於謙虛,都是違反謙德的法則,六四知所進退,周旋有方,揖讓有度,有分寸,不含糊,所以沒有違背謙德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无不利撝謙這一爻,能夠嚴防猜疑,所以沒有違反謙道的法則。
六五:不富以其鄰,利用侵伐,无不利。
象曰:利用侵伐,征不服也。
五、釋六五
「不富以其鄰」:
六五陰爻,陰小,故有「不富」之象。
上坤為眾為用,本爻變為坎,坎錯為離,離為戈兵,故有「利用侵伐」之象。
《大易》之中,陽爻為實為富,陰爻為虛為貧。富,富有。用,左右、影響之意。以其鄰,能左右其臣屬。整句是說陰虛不富的六五,陰爻居處尊位而能左右其臣。臣子也樂意聽命於六五之君。但是,六五以柔居尊位,謙退有餘而陽剛不足,威嚴就失落了。上卦坤道不足不富,或有不服者,站在六五的君位,可以征伐,征伐无不利。一國之君無不服之人,當然就不用征伐。六五動干戈,征伐雖無不利,但是,九三君子有終萬民服也,根本無須征伐,然而六五卻可能需要征不服。可見居於尊位的六五,不若九三之得民心。謙之道本來就是以卑下為尚,宜居下卦下位,今六五已高高在上,高處不勝寒,已失謙德之光。不服者日眾,所以興武以捍衛,或剷除不良,經常有發生的可能。由於六五不失柔順之德,可以征伐,有謙德而無不利。
「利用侵伐,无不利」:
本爻變,成乾,乾為天,有「威如」之象。威,威儀也。
侵只是淺攻示警,伐則是大張旗鼓,威軍討伐了。六五雖以柔居君位,有謙遜之德,但仍有不服者,謙德所不能服,只好動干戈以武力解決,周公東征、武王克殷,皆此類也,所征都是不服者。此不得已者也,修文德以來之,近者悅遠者來,才是王道。
六五爻的意思是說:六五以柔居尊位,號令邦家,大致還能贏得百姓的信賴與支持。但是可能也有不服之人,這個時候有謙德的君王,侵伐不服者,是有利的。
「象曰:利用侵伐,征不服也。」:
六五以謙德領萬民,若有不讓的不服之人,在謙德的世界中,武力討伐以征不服者,仍是必要之惡,也是綏平逆民的利器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六五爻訴諸武力,淺攻示警也好,大動干戈也好。在征驕逆不服者的條件下,侵伐是可以的。
上六:鳴謙,利用行師,征邑國。
象曰:鳴謙,志未得也。可用行師,征邑國也。
六、釋上六
「鳴謙」:
上六以柔居柔,處謙之極,在卦外,為令聞廣譽鳴於外,故有「鳴謙」之象。
上卦坤為國土,故有「利用行師」之象。
謙卦六二與上六皆曰「鳴謙」,六二與九三相比,上六與九三相應,鳴謙的原因,直接或間接,都與九三有關係。六二居下卦之中,又當位,有中正之德,所以「鳴謙」,貞吉。然而上六已居全卦之末,本身處境不佳,居謙之上,已至乎謙之極,過謙已甚。
上六的鳴謙,是思求其正應的九三,可是九三乃五陰所歸之一陽,它是成卦之主,應於群陰,不能獨應上六。所以,只好動用行師以行征伐之事,但是所征伐的「邑國」,是自己轄內封地。六五侵伐,是討征國外,上六所伐規模不大,只能算是掃蕩內亂,解決自己的問題而已。行師雖是武事,只能說剛武以自治其封地。
「利用行師,征邑國也。」:
上六是謙道之極而不得謙,謙極只好輔之以干戈,自治其私有,完成掃除封地之亂的作為。
「象曰:鳴謙,志未得也。可用行師,征邑國也。」:
上六鳴謙和六二的鳴謙,結果大不同。六二謙德積於中發於外,上親比於眾陰之主九三,所以貞吉。上六雖然也鳴發於外,處於謙德之終,雖然有意鳴謙與九三正應。但是九三已非一人所專有,群陰所嚮,所以鳴謙是白做工了,鳴謙竭求唱和的心志,已難兌現,所以說:「志未得也」。可以行師動武,也只限於征伐不聽服的封地,難有突破性的大作為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上六的鳴謙,得不到正應九三的回響,沒有共鳴一唱一和的機會。這個時候的處境,只能在自己的封地邑國之內清理門戶。

肆、謙之『用』
當年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──名臣張廷玉之父──的家人,重修府邸時,因院牆與鄰居吳氏發生爭執,所以寫信給當時在京為官的張英,要求他讓當地官府幫其家人撐腰。張英收到信之後,隨即回詩一首:「千里修書只為牆,讓他三尺又何妨?萬里長城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。」意思很明白,就是叫家人低調退讓。家人看了信之後,主動讓出三尺,鄰居吳氏見狀深感慚愧,同時也深受感動,也把牆讓後三尺,並登門道歉。三尺加三尺等於六尺,張、吳兩家意氣之爭的三尺地,反而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,當地人──安徽桐城市──紛紛傳頌這件事,並且給這條巷子取了一個特別的名字──「六尺巷」。在張英的家鄉,現在傳為美談的六尺巷,代表謙德表現在禮讓的具體作為。有人還據此作了一首打油詩:「爭一爭,行不通;讓一讓,六尺巷。」張英「讓他三尺又何妨」這件事,想必也讓康熙印象深刻。張英後來在桐城市郊蓋了「雙溪草堂」,康熙皇帝特別題了一副對聯:「白鳥忘機,看天外雲舒雲卷;青山不老,任庭前花謝花開」,應該很有讚賞之意。「忍一時,風平浪靜,退一步,海闊天空」,是美德,也是智慧,更是胸次浩然的襟懷。
《大易》六十四,謙之一卦,下三爻皆吉而無凶,上三爻皆利而無害。王弼在《周易註》亦云:「夫吉凶悔吝,生乎動者也。動之所起,興於利者也。故飲食必有訟,訟必有眾起。未有居眾人之所惡,而為動者所害;處不競之地,而為爭者所奪。是以六爻雖有失位、无應、乘剛,而皆无凶咎悔吝者,以謙為主也。『謙尊而光,卑而不可踰』,信矣哉!」中華大易文化以陰陽始交而難生,開屯卦生生之能,終以未濟火水背道而馳,嗟嘆人生的不圓滿。以追求圓滿的態度來面對不圓滿的人生境域,是作易者的憂患意識,也是文化生命最大的風華。
謙德之所以無往不利,可以處處逢凶化吉,關鍵在時時發揮地山謙的含藏精神,這一卦可以概括東方文化的謙虛美德,更可以發見退讓卑遜的大智慧,經營自己的人生要先能想到別人,這是謙的第一課。它不是自然而然的天性,卻是教化大行的文化力與倫理力。謙卦不只是成就六十四分之一的人生智慧,它更是開啟儒、道兩家原始的文化柔美力。
儒家的政治意涵,就是講求禮讓。《尚書》〈堯典〉〈舜典〉這麼說:「昔在帝堯,聰明文思,光宅天下。將遜于位,讓于虞舜,作堯典。虞舜側微,堯聞之聰明,將使嗣位,歷試諸難,作舜典。」讚頌帝堯之德簡簡單單說了下面一段話:「曰若稽古,帝堯曰放勳。欽明文思安安,允恭克讓,光被四表,格于上下。克明峻德,以親九族。九族既睦,平章百姓。百姓昭明,協和萬邦,黎民於變時雍。」講帝堯德化的基礎,可以將「允恭克讓」當成他人格形塑的基調。
堯、舜、禹的價值,不在探究有沒有這三個人的存在,是在肯定這三個人帝位傳承的思想,禪讓的政治文化是個願景,也是儒學領域思想家的理想藍圖。司馬遷發憤述作,用一生寫《史記》,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,世家第一篇就是〈吳太伯世家〉,太伯以讓國於季歷,季歷生西伯昌,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,沒有那一讓,周文化是不是有機會立足還很難說。列傳第一篇是伯夷列傳,伯夷是孤竹國世子,以能讓國而配享奉祀,得到司馬子長的大力肯定。我們再看看管鮑之交的那位鮑叔牙,他幫齊公子小白取得政權,成為齊桓公,在關鍵時刻能夠讓出唾手可得的機會,推薦管夷吾為宰相,幫助齊桓公完成霸業。「讓
」,是儒家所標榜的政治傳承,它從「謙」脫胎而來。
子禽問於子貢曰:「夫子至於是邦也,必聞其政。求之與?抑與之與?」子貢曰:「夫子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!」
(論語學而篇)子貢代替孔老先生的回答,以「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」得其政,強調夫子與聞其政,不是有目的的求,「讓」是自然求知的力量。子曰:「能以禮讓為國乎,何有?不能以禮讓為國?如禮何?」(論語里仁篇),君不見,夫子笑哂子由的具體事實,不就是「為政以禮,其言不讓?」。我們可以這麼看,「讓」,是華夏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力也是政治力。
謙讓是最優質的高貴,其卦內充實而自處謙虛,此謙卦之德。處在憂患的環境,易以九卦修德,繫辭下傳第七章:「謙,德之柄也。」柄,是人所操持的原則,人的至於盈滿者,必喪其德。只有卑己尊人,小心畏義,則其德日積,好比物之有柄而為人所執持者也,所以說謙為德之柄。又云「謙,尊而光」,蓋謙以自卑而不覺性,則恐其性不自尊貴矣;謙以自誨而不悟心,則恐其心不自光明矣。所以謙之道,自卑則愈自尊貴,自誨則愈自光明。「謙,尊而光」,這正是謙的才德所以極其善者也。又云「謙以制禮」,人有禮則安,無禮則危。但是禮若截然不可犯則失之太嚴,其何異乎嚴刑峻法?禮用來節度人的行為,必有合於人之性情者,禮之用和為貴,「謙以制之」,則和之至矣。
什麼是謙?來知德說:「有而不居之義」;程頤說:「有其德而不居謂之謙」;朱熹說:「有而不居之義」。就其積極意義來說:能居人之下者才能居人之上,不能居人之下者就不能居人之上,這樣解讀謙的價值才是活學問。白居易《放言五首》之三:「贈君一法決狐疑,不用鑽龜與祝蓍。試玉要燒三日滿,辨材須待七年期。周公恐懼流言日,王莽謙恭未篡時。向使當時身便死,一生真偽復誰知?」
可見「謙」是不是長保富貴之道,還要考慮時間、機會和環境的因素。但是內蘊如山之德,外順於外是謙的基本陶養。張子房有功不居,告老還鄉,知退而退;范蠡另開貨殖,陶朱其業,泛於江湖。茍知上能共患難不能共享樂之理,而不能果以進退之機,徒知不能行,亦猶不知也。非知謙之深,無以有終,此謙之亨通,也是謙之大用也。
周勃誅諸呂,於漢有再造之恩,然而景帝謂其「鞅鞅非少主臣」,終於下廷尉嘔血而死;霍光受遺命輔政,歷相三世,在陪乘時,宣帝若負芒刺於背,故身甫死,三族盡誅;寇準有功於太宗,然挽衣留諫,面詆同列,雖有直言之風,而少包荒之量,坐竄南夷,勳業於是而不令厥終。此三子者皆忠直骨鯁之臣,以昧於謙亨之理,致君子無終之憾。二桃殺三士,固是齊之晏子陰謀殺人,若公孫接、田開疆、古冶子三勇士不恃功而驕,又不爭功而讓,二桃豈能竟其害?
最令人玩味的是韓信,漢以後淮陰侯就是以忍胯下之辱建立他的第一形象,
這是後人津津樂道之處。人知韓信年少能忍,而不悟其以不能忍而族滅,惜哉!
太史公曰:「假令韓信學道謙讓,不伐己功,不矜其能,則庶幾哉!於漢家勳可以比周、召、太公之徒,後世血食矣。不務出此,而天下已集,乃謀畔逆,夷滅宗族,不亦宜乎!」司馬遷對於韓信的評價感嘆居多,雖然君臣一體,自古所難
。不是每一位良臣都能像魏徵之於唐太宗,三顧茅廬漢主禮賢,更不是人人得而有之。但是韓信若能守謙讓,就不致有功高震主之疑?若能急解劉邦滎陽之圍,不居平齊之功,不生假王之妄,又何來殺身之禍?這一點蕭何或許聰明睿智一些
,韓信既死,劉邦派使臣封蕭何為相國,甚且多封五千戶,當大家都在向蕭何申賀之時,獨有賣瓜的秦東陵侯召平弔喪言之曰:「禍自此始矣。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,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者,以今者淮陰侯新反於中,疑君心矣。夫置衛衛君,非以寵君也。原君讓封勿受,悉以家私財佐軍,則上心說。」蕭何把話聽進去了:「從其計,高帝乃大喜。」讓蕭相國免去當時立即性的殺身之禍。
伴君如伴虎並不足畏,歷史上同患難不能共享福的教訓也屢見不鮮,韓信自恃其才而得意忘形,不知大難臨頭而自食惡果,是他始料未及之事。上刑場的那一段悲歌:「飛鳥盡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」恐怕告訴我們,至死他都不知不道進退之道,也毫無「謙亨,有終」的大智慧。這麼看,能「忍胯下之辱」的少年韓信,該好好打盛年韓信一大巴掌。實在是退步太多了!
老子戒盈也好,儒學持盈保泰也好,都必須加一味退讓尚柔的謙德,才能安保其全。走路防跌,吃飯防噎。話到嘴邊留半句,忌口過;退一步想留餘地,憂行妄。衡諸史冊,有多少英雄豪傑皆不得善終,李斯用盡的心機,白搭了;項羽擺滿的鴻門宴,也白喝了。謙的智慧是如此必要,可惜,看來謙的智慧又是如此艱難。讀不盡的人事盛衰,看不完的歷史倒演。富貴險中求,安危讓中來。謙之可貴在慎始誠終,謹禮能讓,古來聖賢所以生能終其身,卒能不朽於史者以此。乾文言說:「其唯聖人乎?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,其唯聖人乎?」良有以也。
謙是一陽五陰之卦,依易例:以一陽為主爻。說卦第五章:「勞乎坎」,是人生大道上多麼漂亮的一把鑰匙。謙卦不是只有「讓」只有「謙」就足以有成。謙卦卦辭:「謙亨,君子有終。」九三:「勞謙,君子有終,吉。」從消極層面看,繫辭有言:「勞謙,君子有終,吉。子曰:勞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。語以其功,下人者也。」講的正是有大功者而能自不居其功,勞而能謙的真義。從積極面看,勞而謙,是謙之前要能勞,功業沒有白來,天下沒有白撿的志業。真正的事業從迍難蹇困求得,所謂「勞乎坎」是也。大易六十四,三爻多凶,此爻是上上之爻。九三的價值,正在努力奮鬥。君子先難而後獲,大禹治水,三過其門而不入,就是勞謙之德。燕過留聲,人過留名,一切有功於人類的發明家
,都是因此而得奉祠血食,也就是說留芳百世叫人念念不忘的多備具勞謙之德,
立言不如立功,讓後人留戀的都沒留下都少書。春秋之學不是說得很明白嗎?聖人貴除天下之患,除天下之患就是勞謙。繫辭所言:「聖人以通神明之德」、「以類萬物之情」,就是廓然大公的勞謙。曾國藩的歷史功勞不在於延續晚清六十年,而是站在捍衛民族立場綏服了宗教的戰爭。謙的九三:「勞謙有終」,坤的六三:「含章可貞,或從王事,无成有終」。勞謙勞謙,先勞乎坎,立不世功,這個謙德才真正算作完美落實。
六四:「无不利,撝謙」。撝謙者,以手撝卻九三,而辭退其承己,所以示不敢當之意。撝,也有裂之意。兩開,分散也。六四當上下之際,所以有開裂之象。撝謙者,以撝為謙,无不利在於撝謙。分散其德給眾人,所有的功一起分享
。不敢當其功,德流於人人而不居,此撝之為撝也。凡人都有思痛的智慧,痛定就會後悔,甚者後悔一生。人要過智慧的生活,不要背感情的包袱。居功迭遭物議,矜伐徒造敵視,後悔的藥永遠吃不完,感情的包袱永遠結不解。古往今來那些擁有一官半職,靠著「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」的仙丹,念念服膺死守富貴,沒有智慧走下臺階的官場中人,自是可悲!半功無成,一身不退者,尤為可憐。

老子的不爭──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」(第八章)「以其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」(第六十六章)「天之道,利而不害;聖人之道,為而不爭。」(第八十一章)「天之道,不爭而善勝。」(第七十三章)
老子的身退──「功成、名遂、身退」(第九章)
老子的不盈──「保此道者,不欲盈。夫唯不盈,故能蔽而新成。」(第十五章)
老子的為道日損──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,損之又損,以至於無為。」(第四十八章)
老子的損有餘補不足──「天之道,其猶張弓與?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;有餘者損之,不足者補之。天之道,損有餘而補不足;人之道則不然,損不足以奉有餘。」
(第七十七章)
老子的善下──「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為百谷王。」(第六十六章)……
老氏自然無為的學說體系中,不盈、身退、不爭、善下、謙退等思維,不都是與《大易》謙卦的德性相彷彿嗎?
以上舉其犖犖大者以為證。謙德直接影響了儒、道兩家的謙讓與謙退的思想。
謙卦六爻皆吉,非徒以為知,貴在以為行。

參 考 書 目

《周易註》 三國魏 王 弼 世界書局
《周易正義》 唐 孔穎達 中華書局
《周易集解》 唐 李鼎祚 台灣商務印書館
《易程傳》 宋 程 頤 學生書局
《誠齋易傳》 宋 楊萬里 三才書局
《周易本義》 宋 朱 熹 文化圖書公司
《易經來註圖解》 明 來知德 夏學社
《易例》 清 惠 棟 藝文印書館
《船山易傳》 清 王夫之 夏學社
《說文解字注》 清 段玉裁 蘭臺書局
《周易荀氏九家義》 清 張惠言 藝文印書館
《杭辛齋易學》 民國 杭辛齋 夏學社
易經筆記 民國 先師仁匃遯叟 奉元書院

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

大塊齋讀易筆記──說『同人』991127

林明進 建中國文科教師

摘 要

同人卦,是大易的第十三卦。為卦離下乾上,是一陰五陽之卦,一個陰爻居於下卦之中,陰居陰位,柔順而中正,上下五個陽爻,都想來和它和同。同人于野,所同的志業廣大,在險難的環境,有一群剛健的君子與其相應,整個同人卦的理想是世界大同。
同人想要亨通,求同的君子,必須要堅貞養正,才能通天下之志,以大公無私的心、光明磊落的態度,與普天之下的人民和同相親。
初九是同人的開始,一走出家門就碰到求同的六二,在同人的環境中,要先打破門戶之見。所以,作易者鼓勵同人於門外,不搞小團體,不會有什麼過失。
六二同人于宗,卻是鄙吝之道。同人從全卦來看,六二是同人的核心,是大同的希望,也是天下太平的關鍵對象。但是,放在六二爻的立場,就很不理想,六二與九五相應,是全卦唯一正應的一組。同人的精神就是無私,有相應就落入私情,反而不好,故有「同人于宗,吝」的缺失,告訴我們同人不可只囿於宗族。
九三在同人的環境中,扮演著爭奪六二的角色,公而不爭的同人之路,出現了同中有異的氛圍。一方面伏戎于莽以敵九五,一方面升其高陵以窺六二。最後,能理性判斷得失,打消了乖爭的計畫。
九四沒有應與的對象,也志在六二的和同,隔著九三覬覦六二,乘墉虎視耽耽。但是最後能從道義上深自反省,明辨是非,困而知迷,以弗攻而得吉。
九五中正與六二中正,上下和同,因為九三伏戎于莽,升其高陵,加上九四
乘墉有攻奪六二之意,中正而不能得其應,所以號咷大哭,最後因能和同而破涕為笑。九五的和同於六二,是用威武的正義大軍換來的。
上九同人于郊,有同人的遠大抱負,有仁心遠被的和同意志。卻因無人相應
,孤單在人群之外,但能持躬自守,有同人之志所以沒有悔恨。
從整個卦來看,同人的理想在世界大同,有形象很好的領袖能做全民的標竿,
在同同異異來回之間,總是有很多的遺憾,同人這一條路,並不好走。大同世界仍然是一條遙遠的康莊大道。

關鍵字:同人;同人于野;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;類族辨物;伏戎于莽;乘其
墉;先號咷而後笑。

目 錄
壹、前言 二、釋六二
貳、說『卦辭』 三、釋九三
一、釋卦辭 四、釋九四
二、釋彖傳 五、釋九五
三、釋象傳(大象) 六、釋上九
參、說『爻辭』 肆、『同人』之用
一、釋初九 參考書目
壹、前 言

「各位同人大家好!」這是大家經常聽到的開場白,大部分是在上位者對於在下位者親善的稱呼。「同人」,就是從同人卦發展出來的。現在俗用為「同仁」,用慣了,就同仁同仁起來了,如果你說同人,別人還覺得怪怪的。好的字眼從大易來,雖然習以為常,我們還是保持原汁原味,還他公道,「各位同人大家好」。
同人這一卦的卦義,就是一心一意要和同於天下人,它所涉及的是個人(特別是有志之士)與整個社會的關係。「同人于野」,是本卦的金字招牌,所要追求的就是「世界大同」。「同人于野」,從空間而言,是不分遠近,至乎曠遠之極而後已;從對象來說,是天下蒼生,四海之內都是所同的對象;從原則來看,是大公無私,不分親疏智愚都希望與之和同親愛。
同人的理想在大同,大同就要同其大同,存其小異,不強異以為同,使大異成小異,小同變大同。在同人的環境中,同中既有異,異中也有同,不是一呼百諾,馬上近悅遠來的。同人要有胸襟,更要有智慧,因為有同必有異,有異才有同,所以同人的基本精神,就在既求同又存異,「尊重」是同人的一條路。如果只挑愛的和同,不親的不同,最後就是黨同伐異了,這不是同人的真精神。孔聖人在《論語》一書裡頭搖旗吶喊:「君子群而不黨」,這個「群德」,正是同人最好的注腳。
同人卦各爻的構成就是一個自同而異,又由異而同的發展過程。初九「同人于門」,是「同」;六二「同人于宗」,雖然有吝,也是「同」;九三「伏戎于莽,升其高陵,三歲不興」,轉為「異」;九四「乘其墉,弗克攻」,還是異;九五「先號咷而後笑」,又回到「同」;上九「同人于郊」,還是「同」。同人表現的層次,廣度由大而小的排序是:「同人于野→同人于郊→同人于門→同人于宗」,同人卦完美亨通,各爻反而沒有同人卦辭的大氣象,六二的角色與作為尤其警人彌深。
六爻都未能盡「同人于野」的至境,大同世界的難以實現,可見一斑。
人不能離群而索居,但是群眾可以同心同德,也可以我行我素,同人所憑藉的不只是「人是群居的動物」,同人要至公,同人要大化,才能同的遠、同的久、同的大、同的美。想要同人的君子要先養正,正己才能通天下之志,才能成就聖人的功業。「利君子貞」、「君子正也」,就是強調同人的人要是個完美的典範。
序卦說:「物不可以終否,故受之以同人。」否卦天地不交,萬物不通,上下不交,小人道長,君子道消;同人卦則是上下和同,天下交,交天下,與人同,同於人。說的是我同於天下人,有親有愛,大公無私,才能同人。
雜卦云:「大有,眾也;同人,親也。」大有卦待人以誠,實際的事功是禮賢下士,得眾大有。同人卦善與人同,通天下之志是「同人于野」的力量。
同人,是同於人,是與人同。地不分遠近,人不分親疏,德行不分同異,所同者公,所同者大,所同者遠,所同者廣,以「親」和同天下群黎。我同人人,人人同我。這是作易者的理想。

貳、說『卦辭』
同人:同人于野,亨。利涉大川,利君子貞。
一、釋卦辭
「同人」:
同人卦,以卦體言,下卦為離,離為火;上卦為乾,乾為天。天的位置在上,火的性情也炎炎往上,「火」上與「天」同,所以有「同人」的象徵。本卦一陰五陽,就爻位來看,六二爻以柔居柔位,處下卦之中;九五以剛居剛位,也處上卦之中。六二、九五皆居正位,九五陽剛中正,六二柔順中正,也是「同人」之象。六二以一陰居下卦之中,上下五陽皆欲「同」之,也是「同人」之義。八卦方位,先天八卦乾在南、坤在北,後天八卦離在南、坎在北,先天八卦是「體」,後天八卦是「用」,體用不二,上乾與下離,同居南方之位,也有「同人」的意涵。依易例,一陰五陽之卦,一陰都為該卦的主爻,一陰欲「同」乎五陽,眾陽也樂於為一陰所同。就六二的價值而言,在與人「同」的原則下,必須「主動的」同於人,「柔順的」同於人,這就是「同人」。
「同人于野,亨」:
「野」,主爻六二應乎九五,上卦三陽同體為乾,伏羲六十四卦方位,乾居西北,且在外卦,有「野」之象,故曰「野」。同人下卦為離,離為火,上卦為乾,乾為天,猶旭日東升,日麗於天,內自城邑外至郊野,天下皆所普照,故有「亨」之象。
古人稱城為國,城外之地為郊,郊外之地為野。《說文》:「野,郊外也。」《爾雅》也說:「邑外謂之郊,郊外謂之牧,牧外謂之野。」「野」,籠統地說,就是指曠遠之地。
「同人于野」,野既然是最偏遠的地方,意指君子人要有寬闊的胸襟,與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大和大同。同人已經「同」到最邊鄙之地,告訴我們同人要到廣袤無垠之極,才是大公無私,才是名符其實的亨通。王者經緯天下,視野也不外乎天下經緯。同人于野,從與人合會、與人和同的概念出發,才是真正達成世界大同的康莊大道。從春秋公羊傳「天下治」的標準來看,就是「至所見之世,著治太平,夷狄進之於爵,天下遠近大小若一」,這樣徹底的「同人」,才是禮記禮運篇:「以天下為一家,以中國為一人」無異而同的至境,也才是最完美的亨通。同人的亨通,必須建立在種界國界一皆無分無別,是乾卦文言傳:「亨者,嘉之會也」的最好注腳。連「野」都同了,天下豈不大同?所以,同人于野,是天下太平的總目標。
「利涉大川,利君子貞」:
「利涉大川」:本卦中爻六二、九三、九四下互為巽,巽為木;下卦為離,離為火,錯坎為水,木在水上,有「利涉大川」之象。上卦為乾,乾有「君子」之象
。六二居下卦之中,陰居陰位,得正,有「貞」之象。
同人卦接在否卦之後,在同人的環境仍然有險阻困難,下卦的離火,一錯就是坎水,如果坎水是險難,那麼大川就是大難。《春秋繁露》〈盟會要篇〉云:「聖人貴除天下之患」,思除天下之患的有為領袖,首要之務在先通天下之志。六二以柔中居正,雖然不能決難,但是能與九五衷心和同,上乾的三陽同體,剛健履險,何險不可濟?何難不可度?六二當移風易俗之任,光明正大,眾志成城,可以共度大難,故曰「利涉大川」。同人如果只是狐朋狗黨的組合,那只能說是朋比為奸、結黨營私的團體。同人之所以為同人,不外乎志在天下蒼生,振興天下之利,以美利利天下,如此才能真正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奮鬥。
「利君子貞」:論語子路篇裡頭孔夫子說:「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」君子人容易以正道合和而不隨便茍同,一般人習於茍同而不容易合和。這就告訴我們:一個英明的領袖,在領導全民向真理認同的過程中,不是一蹴可幾的。換句話說,同人于野能夠亨通,涉大川決大難是有條件的。不是打著「同人于野」的旗號,就能無往不利。君子貞固,是同人成功的關鍵。貞者,正也。「利居子貞」,就是強調「子帥以正」是同人的基礎。一個想要天下人都來同我的領袖,就要有讓天下人同我的典範,這種形象的形塑,莫非自己要篤守君子的正道,其身能正,才是團結天下人,永結同心的力量。君子能貞,才是同人以至於天下同,開創人間最美的利益。

同人卦的意思是說:同人要不分遠近,無遠弗屆,無偏無私,由極近的城邑到極遠的曠野,才能真正的亨通。有同人的胸襟,我同人人,人人同我,就可以在同人這條大河大川之上,順利度過一切險難。同人成功的關鍵還要有君子人堅貞守正的自治與自律。刑于寡妻,至於兄弟,以御於家邦,同人的第一步就在守正。
彖曰:同人,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,曰同人。同人曰:同人于
野,亨。利涉大川,乾行也。文明以健,中正而應,君子正也
。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。
二、釋彖傳
「同人,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,曰同人」:
柔,指六二柔順的德性。六二陰居陰位,且又居於下卦之中,柔順中正,故有「得位得中」之象。六二為本卦之主,其德柔順中正與九五陽剛中正相應與,故有「應乎乾」之象。
柔指六二,乾指九五,也可指上乾三陽爻。同人這一卦,以六二爻為一卦之主,主要是靠六二這一爻來實現同人的。六二陰居陰位,居下卦之中,柔順中正,所以說:「得位得中」,得位得中又是成卦之主,具有和同天下的條件。
一切的主宰都是從行動中得來,所謂「帝出乎震」,同人不是六二一爻就能成事,解決疑難必須依賴一群剛健的君子,所以還得「應乎乾」。六二柔順中正而有陽剛中正的九五與之相應與,上卦三陽同體,同人的事業才能落實。
凡一陰五陽之卦,都是「應乎乾」,有果決能行的群乾彥士,才能濟事。例如:「履卦」的六三,不能以自亨,雖為一卦之主,但是「眇能視,不足以有明也;跛能履,不足以與行也。」(履卦六三小象),履的柔履剛,所憑藉的是「說而應乎乾,是以履虎尾,不咥人,亨。」(履卦彖傳),也是要「應乎乾」。又如:「小畜卦」的六四,也是不能以自亨,「柔得位而上下應之,曰小畜。健而巽,剛中而志行,乃亨。」(小畜卦彖傳),「柔得位而上下應之」、「剛中而志行,乃亨。」也是乾剛志行之功。大有卦的六五,「柔得尊位,大中而上下應之,曰大有。其德剛健而文明,應乎天而時行,是以元亨。」應乎天就是應乎乾,以上都說明一陰五陽之卦,柔得位還必須有乾德相應,才能成就事功。
「同人曰:同人于野,亨。利涉大川,乾行也。」:
乾在外卦,向外發展,故有「乾行」之象。
多數讀易者都從《易本義》的說法,主張「同人曰」是衍文。其實六二為同人卦主爻,前一句以六二為核心,這裡標出「同人曰」,從特別強調同人卦來看,亦無不可。彖傳以「乾行也」三個字來解釋「同人于野亨,利涉大川」,乾行是乾剛至健無私果行的作為。
卦辭的「同人于野,亨。利涉大川。」都是乾道行健不息的效用。少了相應與的九五爻,並不能達到與人同的同人之道;少了上卦三陽同體、行健無私的乾德,無法果決力行,剛正實踐,「同人」只有六二這個模範生是不夠的。
「文明以健,中正而應,君子正也。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。」:
離為火,有「文明」之象。乾為天為剛為健,有「健」之象。文明以健,從內外卦說。六二得位,居下卦之中,上應上卦的九五,故有「中正而應」之象。上卦為乾,有「君子」之象。六二為本卦的陰爻,有「唯」之象;離為日,普照天下,有「通天下」之象;下離錯坎,坎為心,有「志」之象。
「文明以健,中正而應」:同人這一卦六二、九五,一剛一柔都居中正之位;六二象徵內懷文明之德,洞燭天下;九五在外乾健不息,至健無私。上下相應,才能同心協力。用中養正,無偏無頗,是同人的力量,整個同人卦的目標是世界大同。
「君子正也」:這一段話事實上是針對「利君子貞」說的。貞就是正,養正是聖人的功業,也是希聖希賢的康莊大道。同人,要先從正己出發,自己止於至善,然後能兼善天下,由此以明大同之旨。君子能行聖賢的正道,利君子貞才有方向,同人也才有實質的意義。
「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」:讀書貴乎明理,為學志在養正。聖人視億兆之心猶一心,不過通於理而已。君子明理,故能遂通天下之志;能通天下之志,不唯能除天下之患,既可以明大同之義,也可以盡大同之道。大同之旨,在異中求同。排除對立,消弭矛盾,由異而同,這才是同人之路。所以說:「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。」

同人彖傳的意思是說:同人這一卦,是一陰五陽之卦,六二陰居陰位又居下卦之中,有柔順之德,有中正之位,為本卦之主,同時與外卦上乾的剛健之德相應與,同人的計畫能結合有理想的群眾共同奮鬥。同人這一卦卦辭中所說的:「同人于野,亨。利涉大川。」關鍵在於以九五為首的上乾三陽與六二相應,發揮了剛健不已的德性,落實了同人的執行力。從同人卦德來看,內心具有文明的德性,又能剛健行事,六二、九五上下完全相應,同人的組合十分完美。卦主六二能以正己正天下,同人卦所要呈現的真精神,也全在於「子帥以正」的君子經營同人的志業,因為只有這樣的領導者,才能貼近群眾,全面交通天下人民的心志。

象曰:天與火,同人。君子以類族辨物。

三、釋象傳(大象):
一般傳統或主流的說法,都從「天與火」進行思考,同人的大象不說「天下有火」,也不說「火在天下」,卻說「天與火,同人」,意指天在上,火性炎上,
從王韓到程傳等等,都這麼主張。但是,同人這一卦所以「同人于野,亨。」是六二主動的同於人,卦義是合和不同而為同。天與火自然是絕對不同的東西,算是「異」;可是從天的位置與火流動的趨勢來看,不同之中又有相同之處,也算「同」。但不管大同小異或者大異小同,都是同人所要努力的對象,「同人于野」的「野」,不只是單指空間的曠遠,它更代表著野外具象的「人民」。
在同人的進程中,既然是合不同而為同,就必須先辨同異,別異同。同中有異是必然現象,異中求同是基本立場。同人這一條路,要先研究「異」,才能找到「同」的鑰匙,「大同小異」固然要辨,「大異小同」更要下功夫,這樣大同世界,太平時代才不會落空。
繫辭上傳第一章:「方以類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。」同人之道想要做到吉凶中節,大象示人要「類族」與「辨物」。君子想要「通神明之德」,就要先「類萬物之情」。「類族」與「辨物」是對文,各地方物以同類而聚,這是「同」,同一族群要類之,同中分門別其所異;物類千殊萬種,這是「異」,不同物類要辨之,異中求其同之所在。不論所類之同或所辨之異,都是同人的智慧,而所類的「族」或所辨的「物」,這兩個範圍都集中在「人」,一方土地一方人。同族求其一同,異族求其統一,然後才能大一統。同人者能「大居正」,所同之人不分內外遠近能「大一統」,大同世界幾矣。
世界無完全相同的人、事、物,但是同中雖然有異,異中隱然有同,同人的智慧就在找出人所同,然後同於人,共臻大同之域。所以同人是可以有差異的同,類族辨物無非是「存」其小「異」,「求」其大「同」。

同人象傳(大象)的意思是說:天與火本質上並不相同,但是天高高在上,火的性情也是炎炎向上,這一點是相同的。所以寫大象的聖人告訴君子人,同人的現象就是異中有同,一方面要歸納其同族,另一方面也要分辨其品類。同人卦的同是和同的同人,是允許有差異的同人。所以一個君子人觀察同人的卦象,要先做好同中知其異,異中識其同,應該類族辨物(人)。
參、說『爻辭』
初九:同人于門,无咎。
象曰:出門同人,又誰咎也?
一、釋初九
「同人于門,无咎」:
初九爻變,下卦成艮,艮為門闕,故有「門」之象。
同人是一陰五陽之卦,六二為主爻,卦名同人,可以從六二同於群陽來看,也可以從諸陽同於柔順中正的六二來思考。初九所應在九四,初九是九,九四也是九,兩爻都是陽爻,並不相應與。在其他卦來說,不相應與的情形多不理想,但是在同人的環境,同人不分彼此,志在同于野,沒有繫應反而是好的現象,無應才能無偏無頗。
同人于門,是同人于門外,不是同人于門內。六二以一柔之順處同人的主爻,諸陽都想與她和同。初九具陽剛之德,陽居陽位,上無繫應,並無意與六二和同,但是一出門就和六二不約而同於門外,不是出於私心所求,以誠相見,一見如故,完全契合同人卦的精神,自然而然,合和而同,所以沒有過咎之失,沒有過錯,自然就沒有人會責難它!「无咎」,對同人的初九來說是肯定的。
「象曰:出門同人,又誰咎也?」:
象傳(小象)變「同人于門」為「出門同人」,證明初九爻的「同人于門」,是同人於門外,不是同人於門內。這個「出」的詮釋很要緊,如果是門內而不是門外,那就是「咎」,而不是同人的精神了。走出門外去同人,所同者開闊廣大,所同者無偏無私,這樣的同人,又有誰會咎它呢?從初九爻可以領會同人的第一課,首先要打破門戶之見,要同於志同道合的人,不能同於黨同營私的利益團體


同人初九爻的意思是說:離開家出門奮鬥,不背感情的包袱,四海之內皆我所同,不在一家一宗一族,這樣的同人,對初九的環境與態度而言,是不會有過失的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出門就能無私無我,同其所該同,這位同人的第一人,又有誰會說它錯呢?
六二:同人于宗,吝。
象曰:同人于宗,吝道也。
二、釋六二
「同人于宗,吝」:
六二爻變,六爻都是陽,有「同宗」之象。
「宗」,王弼作「宗主」說,孔穎達作「宗族」解,程傳作「宗黨」說,大抵不外宗族之義,說的都是同宗之人。
六二應九五是正應,依易之通例,一般而言都是吉利之辭,但是卦時決定卦位,假使六二只是應九五而不應其他諸陽,就和同人卦的與人和同相悖。就文王八卦次序而言,中女與中男正應,完全是私情,所以六二、九五相應與,是溺於私,一旦溺於私,就非公不明了。各私其情,各同其宗,於同人言,雖非凶道,亦不免落入吝道器量狹小之譏。
同人所貴在同人于野,才有大公無私之德。宗族家族之親,人倫親情五千年,藩籬已固。想要以建民國,以進大同,就要打破同人于宗之吝;才有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的升平氣象;也才有「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」的公天下,這才是同人想要達到的大同境界。
「同人于宗,吝道也」:
同人卦卦辭同人于野的亨通,憑藉的是六二中正而應乾,是大同之義。天無私覆,地無私載,是天地之公;聖人無私無我,博施濟眾,是人間之公。全卦寓義深遠,以大同於人為尚。可是同人的六二,陰欲同乎陽,所私在一人一家一族的情誼,所同莫非宗族之內,有偏阿之私,所以是可羞的器窄量狹之道。此爻強調六二想同人于野,要先打破宗族觀念,不能搞小圈圈,才是同人之道。

同人六二爻的意思是說:六二只和九五相應,就是只和同宗同族相應,所同不廣,囿於私情,這有器量狹隘的瑕疵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同人有限,只知和宗族同心同德,不能同人於遠,這是器量狹小的毛病。
九三:伏戎于莽,升其高陵,三歲不興。
象曰:伏戎于莽,敵剛也;三歲不興,安行也?
三、釋九三
「伏戎于莽,升其高陵,三歲不興。」:
離錯為坎,坎為隱伏,中爻有「伏」之象;中爻下互為巽,巽為入,亦「伏」之象;下卦為離,離為戈兵,有「戎」之象;中爻下巽,巽為陰木,有「莽」(草)之象。
中爻下巽為股,爻變為震,震為足,股足齊動,有「升」之象。巽又為高,
,有「高」之象;爻變,中爻下互為艮,艮為山,有「陵」之象,合起來有「高陵」之象。伏羲八卦方位,離居三,有「三」之象。
同人五陽都想和六二和同。九三處下卦之極,過剛而不中,上九亦陽剛,九三上無所應;九三居六二之上,以剛乘柔,欲同於六二,亟思親比,然而二與五正應,沒有捨遠應趨近比的道理,故不得與六二和同。三過剛躁急,以其近於六二,恃其有利的環境,思親比和同,欲奪而同之。
「伏戎于莽,升其高陵」都是比喻之辭。對五而言,三在五之下,所以說「伏」;對二來說,三在二之上,所以說「升」。然而沒有和同的正當性,故不敢顯明發動以求之,九三有乖爭之心,復恐九五之見攻,所以以伏藏兵戎於林莽之中設喻。升其高陵以窺行動,則是對六二說的,同樣是比喻。
九三有心同於六二,於義理言,六二非九三正應,其理不直;以情勢說,九五陽剛中正,且居至尊之位,有不可敵之勢。所以伏敵三年之久,不敢冒然行事,終於不發難以強奪之。
「伏戎于莽,敵剛也;三歲不興,安行也?」:
九五中正,與六二相應與,使三不得與二和同,就三而言,九五有「敵剛」
之象。
九三所敵的九五,陽剛中正,又居尊位,所以說敵剛。作象者恐後人誤以為爻辭「伏戎于莽」,是在敵攻六二,故曰「敵剛」。過剛不中而敵乾,可見九三志在乖爭,不具同人之德。
九三有爭奪之心,無乖違之勢,度德量力不可和同,三年無成,何可行之?

同人九三爻的意思是說:九三與上九無應,想要同人,近比於六二,九五又與六二相應與,有乖爭的念頭,想要奪取九五所應的六二。但是過剛失中無應,不敢強取豪奪,理不直,義不勝,所以敵對九五如「伏戎于莽」,覬覦六二如「升其高陵」,但是衡量形勢難以和同,決不可行,所以遲至三年,仍然一直不敢發動這場爭奪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「伏戎于莽」,是指和剛強的九五敵對。「三年不興」,是指怎麼可以冒然行事?
九四:乘其墉,弗克攻,吉。
象曰:乘其墉,義弗克也;其吉,則困而反則也。
四、釋九四
「乘其墉,弗克攻,吉」:
墉,高牆。下卦離中虛,外圍,有「墉」之象。九四在九三之上,故有「乘墉」之象。九四不中不正,以剛居柔,阻隔九五與六二的正應,自反理勢不逮,
故有「弗克攻」之象。
同人各爻都想與六二和同,九四亦然,初九無應,但是有過剛的九三居於六二與九四之中,墉指九三說,九三就如一座高牆阻隔其中,使九四不得近六二。四在三之上,同為陽爻,上為乘,下為承,所以說:「乘其墉」。九三、九四皆有乖爭之情,故不言同人;九四惡九三的親比六二,所以有陵下之志。
九四以剛居柔位,雖有攻奪之剛,也有用柔之智。九四雖乘逼九三思與六二和同,但是想到上有與六二相應與的九五,九五陽剛中正,又居尊位,自反有不能攻的道義在;自反而不縮,雖褐寬博,吾不惴焉?此其知進退而得吉的原因。
「乘其墉,義弗克也;其吉,則困而反則也。」:
九四在九五與九三之間,九三和九五陽居陽位,得位,故有「困」之象。
九四乘九三之上想攻奪六二,然爭取與九五相應之六二的和同,在道義上是說不過去的。九四的不能攻,非不能也,自反其不可也,不是力不足,是義不足
。所以說「義弗克也」。同人六爻唯此爻得吉,就是在表彰九四處困窮而能返守做人法則的反省力,同時能秉持天賦良善的常性。
在大易六十四卦中,凡困窮能自反者,多吉。如「訟卦」的九二:「不克訟,歸而逋,其邑人三百戶无眚。」无眚,无咎之意;反之,則凶。如「復卦」的上六:「迷復,凶。」迷而不知復,所以凶。知困,就是能返於正道。

同人九四爻的意思是說:九四乘著九三的城牆去爭奪六二之同,能夠知所進退,迷途知返,改變初衷,不去爭奪不該得的六二,這是吉利的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乘著九三的高牆去強爭六二的和同,自我省察,在道義上是不能這樣做的。最後能取得吉利,是在迷惑的關鍵時刻能不妄求,返回到正當的法則之中。
九五:同人先號咷而後笑,大師克相遇。
象曰:同人之先,以中直也;大師相遇,言相克也。
五、釋九五
「同人先號咷而後笑,大師克相遇。」:
本爻變,上卦離錯坎為憂,有「號咷」之象。爻變,中爻三、四、五上互為兌,有「笑」之象。九五與六二相應,為九三、九四所阻隔,終得和同,所以有「先號咷而後笑」之象。
陽為大,陰為小,乾為陽,有「大」之象。爻變,離為戈兵,有「師」之象。本卦錯為師,也有「師」之象。
九五與六二相應與,但是被九三與九四的陽爻所阻隔,甚者九三、九四與九五爭和同於六二,讓相應與的二五受到阻隔不能相遇,九五以至尊之位,陽剛中正,且不得正應的六二,所以先號咷大哭。
居於尊位而欲交於下,處乎下位而欲獲乎上,當中必多嫉害阻撓者。繫辭上傳第八章對於同人卦有這樣的提點:「同人先號咷而後笑。子曰:『君子之道,或出或處,或默或語,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,同心之言,其臭如蘭。』」九五以陽剛中正,六二以柔順中正,有和同之志,卒結同心,其臭如蘭,其利斷金,因為相和相同,所以就「後笑」了。
在同人的環境,為什麼還會有兵燹之事呢?因為九五一開始不能與六二相遇
,既有九三伏戎於莽,升其高陵以為害;又有九四乘其墉欲取六二。九三、九四這些都有乖爭攻奪的意圖與實力,所以同人的事業,也有非用大師不能除和同之害的時候,害除了,二五才能相遇,完成和同之業。
「同人之先,以中直也;大師相遇,言相克也。」:
九五陽剛中正,有「中直」之象。
同人之先,是「同人先號咷而後笑」的省文。「中直」猶「中正」,取「直」以代「正」,只為了與「克」協韻。所以「同人之先,以中直也」,先哭後笑,是因為一為陽剛中正,一為柔順中正,有完美的組合,是和同的最佳拍檔。
「大師」出自於九五,「相遇」指遇六二,「相克」指克勝九三、九四。「大師相遇,言相克也」,九五與六二最後能相遇,是正義之師勝利之功。九五的非用大師不能勝,可以窺得九三、九四此二陽的頑強如敵。九五在實現與六二和同的理想之前,要先掃除障礙,可見同人這條路並不是想像中那麼順利。聖人完成天下平的藍圖之前,除天下之患與通天下之志是基本的功課。同人如果那麼容易,大同世界就不會那麼難了。

同人九五爻的意思是說:九五居於至尊之位,一心想要和同於人,來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。但是大同的路上,不斷的會有爭奪的事件發生,讓領袖群倫的領導者經常憂心忡忡、號咷大哭。最後還是運用必要的手段掃除障礙,以正義之師剷除同而不和、結黨營私的自利團體,最後才能完美和同,締造太平世界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「同人先號咷而後笑」,是因為九五居於尊位,有陽剛中正的德性。九五能和同於六二,是因為指揮正義大軍,戰勝不正當爭奪六二以私求和同的九三、九四。才能和完美的組合「六二」順利相遇,共造大同之業。
上九:同人于郊,无悔。
象曰:同人于郊,志未得也。

六、釋上九
「同人于郊,无悔。」:
上卦乾錯為坤,坤為地,有「郊」之象。上九在卦的外沿,亦有「郊」之象。
同人卦卦辭:「同人于野,亨。」上九:「同人于郊,无悔。」一個同於「野」
、一個同於「郊」,都在城邑之外,也都象徵曠遠之地。但是,卻有不同的結果
。原因是同人卦的全體大用,在大同世界。整卦來說,六二中正又有所應的上卦乾陽,所以能決大難,能和能同,所以「同人于野」所取曠遠之地,有大同之功。上九「同人于郊」,亦取曠遠之地,但是應爻為九三,同樣是陽爻,所以下無所應,找不到和同的對象,所以沒有具體的作為。
同人一陰五陽之卦,眾陽都想求同於二,上九也有意和同於它。可惜,六二與九五相應與,九三、九四或伏兵、或乘墉,都有乖爭六二的心,形勢條件都比上九好。上九又在九五之外,所期盼和同的對象被三陽阻絕,有同人的胸襟與遠見,最後同人之志,終不可得。
上九陽居陰位,有主動求同的動力,見勢不可為,也能知所進退,守柔而不躁動。所以,雖然無人可同,但有同人之心,最後亦無所悔。
「同人于郊,志未得也。」:
上九與九三無應,有「志未得」之象。
上九陽剛失位,又居卦終,所以無人可同。同人的環境,九三無應無與,六二又為九三、九四、九五等三陽所隔絕,無人可同。因此,同人之終,求同無功
,無由通天下之志,君子只能布衣自處,隱於江湖了。
肆、『同人』之用
「同人卦」是大易的第十三卦,講的是人與社會的發展關係,如何與人和同,創造最美最和諧的人際關係。萬物皆備於我,才是同人于野的成就。春秋言「撥亂反正」,史遷強調「貶天子,退諸侯,討大夫」,目的都在譏家天下的亂制。禮記禮運篇的大同世,目標是「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」。從古聖先賢的思想家,到民國締造共和的政治家,「大同理想」一直都是有志之士想要實踐的藍圖。
公羊春秋譏「世卿,非禮也」,所標榜的是以民為本的永恆價值。春秋肯定「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」,大易乾卦文言傳:「乾元用九,見群龍无首,吉」,也是抱持同樣的思考。在這樣的基礎上談同人卦,大同理想才有實質的價值。春秋以魯當新王,為天下化首;同人的君子,欲通天下之志,要從正己開始。「人皆可為堯舜」,貴在自我實現。王者不能自正,何以正人倫?何以通德類情?君子所以能風行草偃者,蓋君子自正也。同人不是伸伸手、作作勢、敞開胸懷,就能得到認同。只有大居正,才能大一統。子帥以正,然後天下可正。蒙以養正,所以為聖功;頤卦養正,不過養賢德。這都說明了「養正」的內在價值。讀書貴乎明理,只有養正才能明理,「養正明理」正是同人的入手處。
同人與大有相綜,有親才能容眾。同人的卦體,上為乾,乾為天,天德在「公」;
下為離,離為火,火德在「明」。以公而明,公而無私,明而無私,非止於至善的大人,孰能為「正」?「同人于野」是同人卦的總目標,要有大公無私之德,所同才能「同人于野」,所容才能「包容萬方」。所以,同人于野所備具的無所不包、無所不容的「容」德,是同人卦不斷壯大的力量。同其心不同其迹,同其大不異其小,才是同人的包容之道。春秋精神─「因其國而容天下」,孫逸仙精神─「以建民國,以進大同」,都是同人的真價值。
同人的第一聲號角,其利就在君子貞,大者能正,正者能容,還要有一群「人」才能涉大川。不與人同,不同於人,何以造大同之境?近悅遠來之道,由內而外
,自近而遠,非一朝一夕可得。兼蓄並包有容乃大的三部曲─第一步:「內其國而外諸侯」;第二步:「內諸夏而外夷狄」;第三步到達:「夷狄進至於爵,天下遠近大小若一。」就是「同人于野」,無遠弗屆,王者無外的亨通境域了。
同人于野,同於曠遠之地,進一步說也是同於曠遠的野人(人民)。論語先進篇:「先進於禮樂,野人也;後進於禮樂,君子也,如有所用,則吾從先進。」
野人,代表有文化的黎民百姓。再換個角度來概括思維─班固《漢書‧藝文志》:「仲尼有言:『禮失求諸野』」,同人要同人于野,除了強調普遍性的原則之外,還有正面強調遺佚在野的價值性。《左傳》魯昭公十七年,孔夫子也曾經感慨地說:「天子失官,學在四夷」,「野」,自有它的價值在。
同人的大象,示吾人在同人之路上,要做好「類族辨物」,在求同的事業中先要做好分辨異同。繫辭上傳第十一章:「聖人以通天下之志,以定天下之業。」
又說:「夫易,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。唯深也,故能通天下之志;唯幾也,故能成天下之務。」君子能通天下之志,除了正己之外,還要有類辨的功夫,只有這種「極深研幾」的智慧,才能真正做好類族辨物,也才能通天下之志,成天下之務。
繫辭下傳第二章言包犧氏始作八卦的目的,就是:「以通神明之德,以類萬物之情。」所以思臻大同之境,要通天下之志,具體的策略就是以德類族,以智辨物。類萬物之情(實情),才能通天下之志。時空不同,民情不同,回回不吃豕,朝鮮大啖犬。民族各有禁忌,也各有圖騰,入境問俗,就是「類」的功夫;聖賢君子、卿士庶民,各有特質,優劣得所,就是「辨」的價值。小處無法盡同,就要存異,尊重不同的風俗民情與個別差異。知其異,求其同,才找得到通天下之志的一扇窗。知異,從類情而來,類物之情而後知天下之所需。方以類聚,物以群分。乾卦文言傳也說:「本乎天者親上,本乎地者親下,則各從其類也。」物各從其類,族群人情在其中,類族辨物的異同,觸類旁通,然後可以同人。
在同人的過程中,對象有君子朋,有小人朋。可以求同不可以茍同,求志同不求慾同,志同合道,慾同合污。所以,在大同之前要中正而同,不能茍且求同
。同人在本心的同,人性的同,不在名利富貴的同;可以大同小異,從小異中追求大同,大同中又保有小異,這是同人的善緣廣結之道。同人要主動,四面八方接納你;同人無貴賤,半點私情不由我。上下同心,無私無我;遠近同親,無厚無薄。一體同人,可以決難;兩人同心,可以斷金。聖人除天下之患,所憑藉的就是同心同德的同人。
王者無外,同人于野也無外,王者所念茲在茲的就是:「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?」所同者人,遠近若一,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,不為己,不藏於己。同人于野者,同人之極者也。同人于宗,所同有限;獨厚其宗,獨愛其族,是小康社會的獨親其親,獨子其子。比而不周,所同者小,以其溺於私也。同人之苦
,在同其所私;同人之難,在同其所情,故以爭泯同。
宗族人情三百世,家閥世系三千年。軍有軍閥,學有學閥,政有政閥,各行所同,莫非各業;整合和同難乎大,或利益糾纏,或包藏慾情,或富貴爭逐。同人以寡故利少,同人以眾故利多;同其大者利大,同其小者利小。以美利利天下蒼生,才是大利;以同心同天下人民,才是大同。雨露均霑,大同之功;密雲不施,小同之蔽。
九三伏戎于莽敵剛,九四乘墉心存染指,再再顯示同人的志業十分不易。看人間故事,名利富貴,不外人爵人祿,但人人得而逐之;仁義禮智,總是天爵天祿,惟眾生忽而略之。大同成小同,同在嗜慾;小異成大異,異在殉私。
九五下應六二,尚且先號哭而後破涕為笑,先難後穫,多麼不易。如果沒有一點人性中正的追求,二人同心都是奢求,戒之深矣!至於上九同人于郊,無人可同,無時可同,無勢可同。惟有沉潛養志,以俟後聖。困於陳蔡,孔夫子微言作春秋;朝代鼎革,黃梨洲明夷以待訪。退藏含章,知節守身的有志之士,求同雖未竟其功,然而也無悔無咎。上九同人既難,自同其心算是最後一座燈塔,
只要塔在,光輝就在;只要人在,理想就在。同人若不可求,守其身,堅其節,以待人同。這是上九最後的掌聲,同人─自己給自己拍拍手。
參 考 書 目
《周易註》 三國魏 王 弼 世界書局
《周易正義》 唐 孔穎達 中華書局
《周易集解》 唐 李鼎祚 商務印書館
《易程傳》 宋 程 頤 學生書局
《誠齋易傳》 宋 楊萬里 三才書局
《周易本義》 宋 朱 熹 文化圖書公司
《易經來註圖解》 明 來知德 夏學社
《易例》 清 惠 棟 藝文印書館
《船山易傳》 清 王夫之 夏學社
《說文解字注》 清 段玉裁 蘭臺書局
《周易荀氏九家義》 清 張惠言 藝文印書館
《杭辛齋易學》 民國 杭辛齋 夏學社
易經筆記 民國 毓老師 奉元書院

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

大塊齋讀易筆記──說『大有』

摘 要

大有卦,是大易的第十四卦。為卦乾下離上,一個陰爻居於五的至尊之位,被上下五個陽爻所宗,五陽應一陰,上下都為其所有。陽為大,陰為小,以小蓄大,所以大有卦的卦義就是有大,也就是說六五能大其所有。
大有卦的卦辭只說:「大有,元亨」,元亨,就是大通,大大亨通自然是很好的環境。
初九是大有的開始,離六五還很遠,無交無往,與四又無應與,在卦外之初,所以說:「无交害」。人生都是咎由自取的多,處在大有的環境容易得咎。能夠居大有而思「艱」,就可以無災。
九二有大車載重之能,能受六五之命以致遠,所以往前奮鬥,不會有凶災咎失。有任事之才器,又能積中不盈,居下卦之中而應居尊之六五。所以,九二足以有為而无咎。
九三能夠奉獻一己之所有,所以說:「公用亨於天子」。處在環境轉換的關鍵時刻,能對休休有容的六五朝獻,行禮如儀,是智者的分際。
九四匪其彭,近君之臣,能夠謙以自牧,減損盛大的光芒,也能自律自治,不朋黨營私,近君而不見疑,所以也无咎,這就是匪其彭的功夫。
六五以柔居至尊之位,既要「厥孚交如」,講究誠信,又要展現不猛而威的柔德,這樣才是大有時代真正能大其所有的領袖。
上九是大有之極,盛極本該衰敗,但是由於六五能「履信」、「思順」、「尚賢」,反而能「吉无不利」。
大有的上下五陽都是大有,然而大有者,又全歸於六五之所有,一陰之柔能大有,關鍵在其能容,有容乃大。

關鍵字:大有;遏惡揚善,順天休命;无交害;大車以載;公用亨于天子;匪其彭;厥如交如,威如;自天祐之,吉无不利。


壹、前言

「有」,本義是手持月以耕植。「月」,指耒耜之類的農具。古時豐年稱「有」,大豐年就稱大有。在春秋穀梁傳宣公十六年有這樣的記載:「五穀皆熟為有年也,五穀大熟為大有年。」這麼樣看,大有是從大豐年設喻的,唐朝的易學家李鼎祚就是抱持類似的主張。他從大有卦體的中爻開一條路出來:「〈大有〉互體有兌,兌為澤,位在秋也。……秋則成收,大富有也。」從農業社會的經驗取象設喻,有他的道理。但是,從卦辭爻辭到象傳,我們從大有卦看到的都是講政治的原理原則,講五個陽爻的大有之道,怎麼樣在人生的每個關鍵,把握自己的大有;六五如何以一個陰柔之身去納賢,讓每一個陽剛的大有,都能為其所有,成就大有的價值,這一切都離不開:「有容乃大」。包容眾陽而為其所有,六五,就是這一類的頭號人物。種田的事,我們先擱一邊。
卦辭只簡單說了幾個字:「大有,元亨」。我們從彖傳的說明可以看出端倪,本卦是一陰五陽之卦,六五是這一卦的核心,它以非常東方的文化思考,告訴領袖人物統領天下的智慧。本卦離在上,乾在下,離為明,乾為天,以柔居尊,以明統天,光明正大是六五至尊俯仰無愧的政治態度,守柔謙虛是六五禮賢下士的求才策略;秉承中道是六五從容施政的實踐智慧。順乎自然不強作妄為,並且應天而與時偕行,這種以柔為心,以中為用,高而能下,就是五陽爭著投靠,也是上下近悅遠來的政治法寶。在炎黃土地涵蘊的道德倫理中,這種華夏炎黃文化的政治養分,實在的說,黃皮膚的炎黃子孫還真吃這一套。
柔道施政,是六五的祕密武器;中道乘時,是六五的精準智慧。彖傳所揭櫫的領袖智慧,就是「柔道」與「中道」。就六五而言,大有的有,是有人,找賢能的幹部,要積極建立人才智庫。想要網羅天下賢良、仁人志士、英雄豪傑,全在一個柔道,群陽是剛健不息的人才,不管在哪一個環境,做為一個令主領袖,就必須要有光明通達的智慧。坤卦的價值,於部屬而言是「含章可貞」,於領導者而言是「厚德載物」,本卦以一陰領五陽,正是坤卦厚德的智慧,六五這一爻的柔道,正是大有這一卦的政道,中道也時時刻刻在大有的取捨施與之間,展現它識人任人的價值,這是政治領袖胸懷萬方真正大有的藥方子。
整個大有卦說的都是大有之道,在大有的環境並不是都無往不利的。我們看:初九雖然說「无交害」,可是卻要初九的大有之士,要「艱則无咎」。九二雖然以「大車以載,有攸往」為喻,卻仍以「无咎」警惕九二,不可掉以輕心。九三「公用亨于天子。小人弗克。」叮嚀也很深刻。前四爻的大有環境,繫辭的聖人都以危辭示慎。六五與上九雖都失位,所以无咎,是以「為而不恃」而得大有。原來大有之道全在審慎危疑之中,堅持守柔用中以得之,天下大有,而豈徒然哉?
雜卦傳說:「大有,眾也;同人,親也。」同人卦,善與人同,君子貴通天下之志,所以「同人于野」的價值,是肝膽相照,「親」是同人的力量。大有卦,以誠交人,積極的作為是在虛下招賢,孚信同志。所以,「厥孚交如」的最大作用在禮賢得眾,可以看作大有卦的另一個相契合的觀察點。
序卦傳說:「與人同者,物必歸焉,故受之以大有。」同人卦說得是我與天下人同,有親有愛才能同;大有卦講得是萬物歸我所有,休休有容才能容物,才能大大其有。從同人到大有,順序合理,天在火上是同人,火在天上便是大有,這兩卦相綜很有道理。
大有是有大,所有者大,就是無所不有,非柔無以致之,做領袖要從彎下腰來找治天下的中道。柔道是東方人的智慧,有容乃大是中國功夫。

貳、說『卦辭』

大有:元亨。

一、釋卦辭

「大有」:

大有卦,下卦為乾,乾為天;上卦為離,離為火。火在天上,如日當空,畢照萬物,所照皆其所有,所以有「大有」之象。本卦一陰五陽,六五爻高居尊位,以一陰居上卦之中,上下五陽並從。依易例,陽為大,陰為小,五陽應乎一陰,眾陽為一陰所擁有,所有者皆大,大者皆為小者所有,亦「大有」之象也。春秋穀梁傳宣公十六年傳曰:「五穀皆熟為有年也,五穀大熟為大有年。」此「大有」從祥瑞豐收立義。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姚規的說法:「互體〈中爻上互〉有兌,兌為澤,位在秋也。乾則施生,澤則流潤,離則長茂,秋則成收,大富有也。」從「大富有」立象,殆亦類此,別為一說。
大有卦只有一陰,且居上卦的尊位,上下五個陽爻來歸順它,政事上,象徵為天下人心所歸嚮,擁有天下之大,所以說大有。大有者,本卦以六五爻為一卦之主,九二與六五為正應,初九、九三並無相應的對象,然而下卦為乾,三陽同體,隨九二同進退;九四失位之近臣,自然善處多懼之地,或躍君側,小心從事;上九處大有之極,雖無作為,以剛明之德,當大有之盛,高尚其志,下有六五柔順之君,上九陽剛柔位能順六五,居上不爭,所以吉无不利。六五以柔任賢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不自有而有大,所以大其所有,故曰大有。

「元亨」:

大易六十四卦,卦辭「元亨」者,只有大有卦與鼎卦〈元吉亨〉。大有六五居尊柔中,禮賢下士,五陽來應,眾望所歸,眾陽為其所有、為其所用,所以元亨。「元」義為大,「亨」義為通,合而言之,就是大通。王弼云:「不大通,何由得大有乎?」所以此處的「元亨」和乾卦的「元亨」二德不同,乾卦的卦辭:「元,亨,利,貞。」是從宇宙論出發,四個字四種德性,含有四個獨立的意義。其他卦講元亨利貞,都指一時一事的問題,都有針對性。在乾卦來說,元的意義是講生命之元始,其他卦「元」的主要意義多訓為「大」。所以,本卦的「元亨」,是大亨、大通,不是「元」與「亨」。
大有講政治家的視野與胸襟,是同人所得的收穫。一個在政治上能為天下人創造福祉的領袖,才能大有天下,有盛德斯有大業,此乃繫辭傳的真精神。元亨是政治施行的績效,大通才能大有。就識人而言,使朝有良輔、野無遺賢,是犖犖棟樑之材的大通,近者悅遠者來;就政治而言,使日出而作、日入而息,帝力無及,天下眾庶養生送死無憾,是民情安土重遷的大通,生於斯老於斯;就韜略而言,明主柔弱不爭、謙退虛下,知人善任,使才盡其用、優劣得所,是察賢舉能磐磐幹才的大通。才能適其所,國能適其政,民能樂其利,才是大有元亨大通的政治智慧。
卦辭的意思是說:大有是以柔應眾剛,近悅遠來,無所不有,大大亨通。

彖曰:大有,柔得尊位,大中而上下應之,曰大有。其德剛健而文明,應乎天而時行,是以元亨。

二、釋彖傳

「大有,柔得尊位,大中而上下應之,曰大有。」:
六五以陰爻居上卦天子之尊位,有「柔得尊位」之象;六五居上卦之中,天子權大,有「大中」之象;,一陰統五陽,五陽應一陰,所以說:「上下應之」。
大有一卦,五為尊位,以六居五,是謂「柔得尊位」,也即王弼所說的「處尊以柔」。六五又居上卦之中,所以說「大中」,也有人主張以全卦大體而言,陰居大體之中,是謂「大中」。大有卦只有六五一個陰爻,是本卦之主,上下五個陽爻都與之相應,所以說:「大中而上下應之。」由於五陽都和它相應,陰為小,陽為大,大者都被其〈六五〉所有。依易例:凡一柔五剛之卦,柔在上的,都叫「上下應之」;柔在下的,都叫「應乎乾」。
大有上卦離為明,六五性雖柔,能虛中以應諸陽,有禮賢沐握之心,此六五所以大有也。虛中而識賢,知人而善任;不躬親庶務,能盡人之智,千官盡能,百吏竭才,以簡御繁,非睿智不能為。
「其德剛健而文明,應乎天而時行,是以元亨。」:
下卦乾為天,為剛,為健,有「剛健」之象;上卦離為火,為日,為明,有「文明」之象;六五與九二相應,有「應乎天」之象。時,當其可之謂也。
下卦乾之三陽同體,其德剛健不息;上卦離火文明,其德容光必照。「應乎天」,是指上卦的六五應乎下卦的九二。天道運行,不失其時,是乾剛健之德,九二是下乾之主,具有與時偕行的精神。下卦乾健而不滯溺,上卦離明而不干犯,天下之大,靡所不納,無所不通,所以元亨。《春秋繁露‧立元神篇》:「欲為尊者,在於任賢;欲為神者,在於同心。賢者備股肱,則君尊嚴而國安,同心相承,則變化若神。」又云:「同其心然後可以致其功,是以建制之術,貴得賢而同心。」是最貼切的注腳。
彖傳的意思是說:大有這一卦,六五爻以柔順之德,處在最高貴的尊位,居於上卦的天子之位,具有虛中的美德,所以上下五個陽爻都來歸附它,天下之賢,它無所不納,所以叫大有。大有這一個卦,能夠剛健不息同時又有文明普照的德行,能網羅天下磐磐大才,相時行事,剛健而不過剛,昭明而不傷察,所以能大大地亨通。
象曰:火在天上,大有。君子以遏惡揚善,順天休命。

三、釋象傳〈大象〉

「火在天上,大有。」:

火在天上,所照者廣,既無所不照,則善惡畢照矣,「大有」之象。
本卦下卦是乾卦,乾為天;上卦是離卦,離為火。日火高掛在天之上,普照萬物,大自然萬物都在它的照拂之中,天至廣至大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,日無所不照無所不明,大千世界,莫不昭昭然,所以叫做大有。

「君子以遏惡揚善,順天休命。」:
易經來註云:遏惡:指五刑五用說。揚善:指五服五章說。休:美也。
大有下乾上離,乾為天,離為日,照見萬有,容光必照,善惡洞然,是大有的慧智。乾卦彖傳云:「乾道變化,各正性命。」天有好生之德,無所不生,無所不成,至公無私,發自天命之性,純然善者以此。《中庸》第一章: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。」人性或相近,習性自相遠。天理人欲,公私人我,往往交戰我胸。聖賢修為,無非存天理去人欲。遏惡揚善,蓋順天美命,褒貶判然。司馬文正公《易說》:「火在天上,明之至也。至明則善惡無所逃。善則舉之,惡則抑之。慶賞刑威得其當,然後能保有四方,所以順天休命也。」聖人貴除天下之患,君子貴通天下之志。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,亦此義也。《春秋繁露‧盟會要篇》:「天下者無患,然後性可善。」欲純人性之美,就在「善無小而不舉,惡無小而不去」,遏物欲之惡,揚天性之善,不待言而明,亦正蒙之聖功也。
大象的意思是說:日火高掛在天上,照耀所有萬物,善惡都顯明照見,這是大有卦的象徵。君子人能識別人間是非,廓然大公,除惡務盡,揚善不後,順應上天所賦與吾人的美好使命。
參、說『爻辭』
初九:无交害,匪咎,艱則无咎。
象曰:大有初九,无交害也。
一、釋初九
「无交害,匪咎」:
初九以陽剛而居於下卦之初,所應九四也屬於陽剛,彼此不相應,「无交」之象。離為戈兵在前,「惡人傷害」之象;又乾為寒為冰,亦「害」之象也。上卦離為火,下卦乾為金,離火剋乾金,「交害」之象也。初九去「離」尚遠,未至交「離」之境,也即「无交害」之象也。
惠棟《周易述》:「陰陽相應為交。」惠士奇《易說》:「交,謂上下交。」許慎《說文解字》:「害,傷也。」左傳桓公六年傳曰:「謂其三時不害,而民和年豐也。」
  匪咎:本爻處大有之初,尚屬初出,故曰「匪咎」。初九以陽居陽位,陽剛得正,故曰「无咎」。
初九雖當大有之初,然以陽居下,上無繫應之四,距離本卦主爻六五又最遠,上下不交,則無親比;陰陽不應,無所交接往來,雖處大有之境,一潭清水,未見驕溢之失,所以也不有其害。
匪咎,即非災非禍。處在這個環境,不必憂虞,不會有什麼災眚之來,但也不會有什麼大成就,純屬所處之位使然,所以說:「匪咎」。大有的初九,各種資源不多,一切都在努力開發與積累階段,實力有限,不可陷溺,慎始就不會得咎。
「交」的戒意很深,處大有之時,追逐富貴,機會很多,容易失其所守。孟子云:「物交物,則引之而已矣!」又云:「上下交征利,而國危矣!」外誘之私,惑其可畏,以下交上,交其所交,固有驕縱之虞;以慾交外,則禍不可計矣。
「艱則無咎」:
初九居於下卦之初,卑下而上無所應,有「艱」之象也。艱者,警惕之詞。欲吾人當知處大有當以陰陽相感為上,然後無所害,初九無交無應,故以「害」戒之。
初九既未涉乎害,然災咎仍在倚伏之間,所謂匪咎是指其人其事不致有咎,本身所處的環境,仍有憂心之處。特別是處在初位,都宜以乾初九文言為銘:「不易乎世,不成乎名;遯世无悶,不見是而无悶;樂則行之,憂則違之,確乎其不可拔也。」能以此德安身立命,艱貞自守,才是大有之初最好的作為。
初九爻辭的意思是說:大有卦的初九爻,處於下卦之初,沒有相應的對象,也沒有足以援引的領袖和自己交相往來。處在這個環境並沒有害處,也不是什麼災禍。但是處在卑下之位,仍然需要謹慎小心,要努力奮鬥,要艱苦自持,這樣才真正不會有咎災的事情發生。
「象曰:大有初九,無交害也。」
本卦初爻說大有初九,上爻說大有上吉,獨初、上並見大有,作易者慎始誠終之意明矣!能自艱其初,然後天祐於終,自助人助天助,古意昭然。無近憂必無遠謀,無遠慮必有近憂,事豫則立,有近憂斯有遠智。此以「无交害」設戒,必以「艱」處之,慮之深且慮之遠矣!
小象的意思是說:大有初九的環境,無四位的相應,五位的親比又十分遙遠。無交也無應,沒有作為,本身也沒有大害,所處的環境則要小心自守。

九二:大車以載,有攸往,无咎。
象曰:大車以載,積中不敗也。

二、釋九二
「大車以載」:
下乾錯,為坤,有「大輿」之象。大輿即大車。本爻變,下卦為離,離錯為坎,坎中滿,中實,有「載」之象。
大車,不是戰車。一轅的車,多指兵車或乘車,不稱大車,大車在古代有特定的含義,是指專門載重負物的牛車。兵車或乘車都只有一轅,以馬為之,叫做輈,一車四馬。至於大車則有兩個轅,以牛為之,是專職載重的車。
九二以陽剛中正之才,處離潛出隱之際,能夠肩負重任,如大車之載物,此以物象設喻。牛車能任重致遠且不危,是穩當的載物之具。九二當剛中之臣與六五柔中的領袖相應,為六五所倚重。程傳:「九以陽剛居二,為六五之君所倚仗。剛健則才勝,居柔則謙順,得中則无過。其才如此,所以能勝大有之任。」闡說得很明白。
「有攸往,无咎」:
本爻變,為離,離為牝牛,中爻下互為巽,錯為震,震為足,有「往」之象。大車以載物之重為能,九二體剛履中,足以任重。本爻以陽剛居柔位,上有正應,有「有攸往」之象。九二居中有應,故「无咎」。
九二陽居陰位,有失位之嫌,疑其有災之來,故以「无咎」戒之。然上有六五信任之專,任重行遠,所以有所往而能无咎。王弼云:「健不違中,為五所任。任重不危,致遠不泥。」直接肯定了九二,決斷可以往而无咎的評價。
九二爻辭的意思是說:九二這一爻就好像牛車載物一樣,能夠得到領袖的充分授權信任,才氣洋溢,行事果斷,能柔能順,得中而不過,所以做起事來有條不紊,中規中矩。有這樣獲得重用的機會、絕佳的個人條件、謙卑的德性與任事的中道智慧。積極往前奮鬥,一定沒有問題。

「象曰:大車以載,積中不敗也。」:
乾三連,三陽同體,陽多之卦,故曰「積」。小畜卦下乾上巽與夬卦下乾上兌,皆五陽一陰之卦。大有九二小象,言積中不敗。以德言;小畜九二小象,牽復在中;夬九二小象有戎勿恤,得中道也。此「中」德之可貴也。
初九以「交」為戒,九二以「積」為功。《春秋繁露‧立元神篇》:「天積眾精以自剛,聖人積眾賢以自強。」處大有之世,尤貴積累,有其大而不廣儲,有其人而不廣養,皆非善處大有之道。《孟子‧公孫丑篇》云:「其為氣也,配義與道,無是餒也。是集義所生者,非義襲而取之也。行有不慊於心,則餒矣。」孟子「集義」就是積的功夫。荀子勸學篇:「積土成山,風雨生焉;積水成淵,蛟龍生焉;積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聖心備焉。」也莫非言「積」之功,最要者,「真積力久則入」,積誠才可大可久,積中所以不敗,心誠積之而已。
九二剛中,以時而中,得主之信,剛強有為,事事中道,時時中德,積中以行事,自能立於不敗之地。由於九二具備乾健、守柔、剛中三德,承載有適量不過其中,致遠始終如一,任重無遠弗屆,權柄如日中天,位勢不可一世,大而不自有其大,何敗之由?學易可以無大過者以此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好比牛車承載重物,九二有剛健不息、守柔之謙、得中之宜,不盈不滿不過,任重致遠不滯,敬慎不敗,一步一腳印,永遠禁得起檢驗。

九三:公用亨于天子,小人弗克。
象曰:公用亨于天子,小人害也。

三、釋九三
「公用亨于天子」:
九三陽剛居正位,三為三公之位,有「公」之象。下乾三陽同體,九三和六五陰陽和諧,有「亨於天子」之象。
朱熹《易本義》:「亨,《春秋傳》作享,謂朝獻也。古者,亨通之亨,享獻之享,烹飪之烹,皆作享字。」
大有之九三,陽居陽位,雖不中卻得正,下憑初九、九二,以陽剛居下卦之上,有公居卿大夫之上的象徵。依爻例:五為天子,三為三公。繫辭下傳:「三與五同功。」所以,九三之三公可以用亨〈享〉於六五之天子。
九三以剛爻居陽位,處下乾之上,過剛而不中,雖然與六五無應與也無親比,然而大有者,有大也,五陽盡為六五陰柔所有,所以九三能用享於六五。項安世云:「二,大臣也。受大有之任,故為載;三,外臣也。奉大有之物以朝貢,故為亨。」九三做為天子之外臣,處大有之時,能將其所有方物朝貢於天子,是正當也是可取的。同時也說明六五之有,真乃大大其有。
「小人弗克」:
九三陽爻,為君子,爻變,下卦成兌,兌為陰卦,有「小人」之象。
弗克就是不能。九三剛正之外臣才能遵從朝獻於天子,至於小人若居此位則萬萬不可,小人行險儌幸,有假權逼上之虞,心存不軌之憂,大有則有憂。此戒領袖慎用人才之詞。
九三爻辭的意思是說:大有的九三,剛正有為,君臣情誼亨通無阻,貢獻方物以示忠誠,上下無間,和樂融融,是六五大有休休容容的氣象,也是九三功業崇高有大的表現。這是三公有其位有其功的契機。可是,如果換成小人,就不能輕易接受,為人君不可不慎。
「象曰:公用亨于天子,小人害也。」:
「害」,意同於初九無交害的「害」,私慾故也,
小人為富不仁,當大有之時,若藉朝貢天子之機,圖謀用私以巧取豪奪,會陷害六五大有的成就,就小人而言,又何嘗不因貪慕富貴,遂其私慾而敗家喪身。君子以公心可以用享,小人存私慾不可不察。不失察能遠小人,失察則大有危矣。六五之主,讒言不入,佞言不聽,小人才不能行其所害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守正不阿的君子能夠以廓然大公的心朝獻領袖,共享大有之樂。小人志不在輸財效命,其心不軌,常存私慾,害念不可不防。
九四:匪其彭,无咎。
象曰:匪其彭,无咎,明辨晢也。

四、釋九四
「匪其彭」:
本爻變,中爻上互為震,震為鼓,有「彭」之象。九四過中,陽居陰位,失位,易道不可過盛,以剛居柔,所以有「匪其彭」之象。匪,非也。
彭,讀若旁。大要有兩種說法:這兩種說法的共同點,都是在警惕九四的出處與進退。
一、彭:《釋文》解作旁,王弼亦作旁說,孔穎達疏亦云:「彭,旁也。」
旁,王弼謂三也。匪其彭,就是勿交其旁,主張專心承五。九四陽居陰位,陽剛失位,九四上近六五至尊之君,下比三公分權之臣,處危懼之地,十分危殆。唯聖且智者,才能免於斯累。權衡君臣之義與順逆之勢,似以不依附九三為是,即非其旁之旨。九四失位,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,可以无咎无譽;若急於求復位之吉,欲速不達,反招叛逆之名,吉何所從來?
二、彭:《廣雅‧釋訓》:「彭彭旁旁,盛也。」《詩‧齊風‧載驅》:「汶水湯湯,行人彭彭。」言行人盛多。《詩‧大雅‧大明》:「駟騵彭彭」言武王戎馬之盛。「匪其彭」,不盛、謙損之義。
九四處多懼之地,近於五位。處大有之時,下四陽皆有盛大之勢,九四以剛居柔位,聲勢浩大又近於六五之位,有僭逼之嫌。九四應有自知之明,多懼招嫌之地,必須審之慎之,能「匪其彭」,剛強而能自謙自損其盛大之勢,歸於六五,自能「无咎」。
「无咎」:
九四雖失位,處多懼之地,能以剛居柔而近於六五之天子,故曰「无咎」。
六五以柔居剛,九四以剛逼之,恐有震主之嫌。九四謙損,不朋黨營私,不處其太盛,故无咎。程傳:「九四居大有之時,已過中矣,是大有之盛者也。過盛則凶咎所由生也。故處之之道,匪其彭則得无咎。」義殆近之。
九四爻辭的意思是說:九四爻所處的環境,勿旁交九三,專心事主〈或者說近主之臣,要戒慎恐懼,要臨淵履冰〉,才能全身無災,保其大有。
「象曰:匪其彭,无咎,明辨晢也。」:
九四居離體,離為火,為明,有「明辨晢」之象。
明:繫辭下傳:「日月相推而明生焉。」《尚書‧太甲中篇》:「視遠惟明,聽德惟聰。」有日月之明才是至明,蓋目力之所極也。大學之道在「明」明德,明之所至,遠至生命之生生不息,自人至天,莫不以明為功。從字的訓詁來看,《爾雅‧釋訓》:「明明,察也。」《廣雅‧釋訓》:「察察,著也。」說文云:「察,覆審也。」中庸:「詩云:『鳶飛戾天,魚躍于淵。』」言其上下察也。明也好察也好,這是人間智慧的真功夫。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審矣。
晢:「昭明也。从日,折聲。」音折。所以,「明辨晢」者,明察審辨之意。
九四能明察審辨自己所處的環境,不論是朋比九三之疑,或是近君伴虎之懼,能明能辨能晢,斯能立於不敗之地。九四能知進退,陽剛大才而能審時度勢,雖大有而不大其所有,正因為不大其所有,才能保其九四之大有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「匪其彭,无咎。」這就是告訴我們:九四要有辨明審察的智慧與沉著,才能沒有凶災
六五:厥孚交如,威如,吉。
象曰:厥孚交如,信以發志也。威如之吉,易而无備也。

五、釋六五
「厥孚交如」:
上離錯,成坎,坎為心,有「孚」之象。六五以一柔居尊,應乎諸陽,以誠信相交,有「交如」之象。
厥,其,指六五說。孚,誠信。交,交感。如,語尾助詞。
六五以柔居陽位,居上離之中,又居至尊之位。本爻是大有卦之主,憑藉一陰之柔,靠的就是柔順居中,處在尊位能夠謙損虛己,柔中應剛中,六五與九二相應。六五能以誠信對待天下人,所以天下人也都推誠與之交通,即上下五陽皆與之相應。上下以誠信交感,相得益彰,這是大有上下關係的良方。
孚,以孵為信,唯天下至誠為能化。誠者,物之終始,不誠無物,信則有徵,是故君子誠之為貴。中庸第二十六章:「至誠無息,不息則久,久則徵,徵則悠遠,悠遠則博厚,博厚則高明。博厚,所以載物也;高明,所以覆物也;悠久,所以成物也。博厚配地,高明配天,悠久無疆。如此者,不見而章,不動而變,無為而成。」六五之誠,就是這種德性。自誠而明,彼此以誠信相契若合,上下交通能以誠相應,則無閒隙無猜疑,所以上下應之。
上卦為離,離為日為火為光明,日月無私照,普明天下,以公為貴,六五居大有之中,博厚無私愛,以柔居尊,此六五之公也。至誠則公,不偏不黨,無私無阿,大德敦化,此六五之所以有大也。中庸第三十二章:「唯天下至誠,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,立天下之大本,知天下之化育,夫焉有所倚?肫肫其仁,淵淵其淵,浩浩其天。茍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,其孰能知之?」天德好生,一之以公,六五有誠無私,至健尚公,所「交」無礙,所以遠近大小莫不順之應之。
「威如,吉」:
本爻變,成乾,乾為天,有「威如」之象。威,威儀也。 六五以柔居上卦之中,下與九二相應,有「吉」之象。
六五以一柔居尊虛中,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何為而不威如?程朱以威嚴群陽為「威如」,失六五柔德之功,非是。蓋君子不自重則無威儀,自重則不怒而威,不嚴而儀。所謂「望之儼然,即之也溫,聽其言也厲。」即不言之教,不言而威儀生焉。中庸第二十九章:「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,行而世為天下法,言而世為天下則,遠之則有望,近之則不厭。」六五居尊以柔,處大以中,不威而敬畏生焉,不怒而德儀存焉。六五之威,以柔為威也。威如之吉,以誠孚而順人,非以嚴刑而懾人也。
六五爻辭的意思是說:六五抱持誠信的原則和上下諸陽相互感應,謙抑柔中,不嚴怒而自成威儀,這是六五君臨天下所以吉利的要素。
「象曰:厥孚交如,信以發志也。威如之吉,易而无備也。」:
六五一陰統五陽,居尊柔中能下,以誠心交通群陽,以孚信啟迪眾人情志,上下推誠相與,這就是「信以發志」的精義。
六五推心置腹以待下,以簡御繁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眾星共之。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,篤誠最簡最易;威儀生於簡易,諸陽自不必設機心以防之備之。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,安得不投死乎?此天下第一等威如也,非六五之尊莫能為之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六五以誠信和群陽相交往,能夠交相感應,彼此感動,是因為在上位的六五,主動發起誠心來啟發群陽的結果。六五不猛而威,施政能夠吉利天下,是因為抱持簡易平常的誠心對待天下人,所以大家也都誠心接納,不必用到八面設防、多方備患的機心。
上九:自天祐之,吉无不利。
象曰:大有上吉,自天祐也。
六、釋上九
「自天祐之」:
易例:上與五皆為天位,本爻上九以陽剛居天位,下乘六五以成大有,有「自天祐之」之象。 天,指六五說。祐,助也。
上九下履六五,六五厥孚交如,信以發志,因此有「履信」之德。其次上九陽居柔位,所以有「思順」之志。下四陽爭附六五,上九獨處六五之外,有「尚賢」之心。王弼注:「處大有之世,而不累於位,志尚乎賢者也。餘爻皆乘剛,而己獨柔順也。五為信德,而己履焉,履信之謂也。雖不能體柔,而以剛乘柔,思順之義也。居豐有之世,而不以物累其心,高尚其志,尚賢者也。爻有三德,盡夫助道,故繫辭具焉。」就是最完整的注腳。上九不隨俗流,高潔其心,履信、思順、尚賢,君子具此三德,豈不自祐之功?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,天助自助者,天助在天,自助在己,自成有方,德自履焉,豈在乎天祐不祐?
「吉无不利」:
上九居離之上,離為火,為光明,居一卦之極,成就六五之大有,有「吉无不利」之象。
中庸云至誠如神,俗話說天助自助,都在強調人能之功,所謂天祐云者,旨在詮釋大有的最高價值。王弼所揭示的三德說,都指六五而言,蓋脫胎於繫辭之言。繫辭上傳云:「自天祐之,吉無不利。子曰:祐者,助也。天之所助者,順也;人之所助者,信也;履信思乎順,又以尚賢也。是以自天祐之,吉无不利也。」天之所助者,順時而為而已。能篤恭致誠,是成己者也;能教化大行,是成物者也。成己成物,非特君子而已,多福自求,又豈念念在求天之祐?求來的瓜不甜,茍有所祐,亦自祐而已!天祐云云亦自成其德矣,自成而成物,天工人代,人能亦天德,大有在我不在蒼蒼者天,夫復何求之有?
上九爻辭的意思是說:上九處於上卦之極,陽居陰位,處於盛極而衰的環境,由於六五的崇尚諸賢,遺賢不棄,所以整個大有的環境,都是六五居尊守中、謙抑柔順的美好結局。天所助者,往往都是能自助的人。
「象曰:大有上吉,自天祐也。」:
上九居大有之極,處離之上,大明至極之象,下與六五天子親比,所以有「大有上吉,自天祐也」之象。
六五是一卦之主,大有之有大,在禮賢尚賢。盛極而衰,物極必反,此易之理也。大有之六五,以能尚上九之賢,同人于野,變則通,通則久,所以最終反而「吉无不利」,這全是六五之功。大有之有其大,一陰之馭五陽,柔道也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大有上九的吉利,全來自於六五柔順守中的自我實現。

肆、大有之『用』

易經如果不是活的學問,研讀易經在實際人生中沒有產生作用,那就是死的材料,沒有價值可言!易經如果是活生生的智慧,能落實在人生的顛顛仆仆之中,成為人生之海的一艘大船,讓你會划船,讓你也會掌舵,讓你也會是條好船,你看得懂每一個波瀾,你也讀得懂每一股洶湧,這樣子,你就不只是一艘船,船是你的,大海也是你的,那麼你就大大擁有,天下在你指掌之間。
大有,不能只是光說不練,有多少胸襟做多少事業,大器小器不如不器,成就大有的第一步,就是一個「容」字。容溪容河容江,容所有水所容不得,斯淵海浩瀚之所以為廣大也;容人容物容敵,容一切人所不能容,乃領袖一統之所以大有也。大有這一卦所以能元亨大大通達,就在「有容乃大」。
六五是大有一卦之主,它包容上下五陽好比包容天下賢才。落實在一陰統領五陽的環境,靠的不是威懾萬邦的武事,也不是嚴刑峻法的淫威,更不是世襲罔替的家大業大。它不投機,但是它要應天應人與時偕行;它不懦弱,但是它要尚柔用柔聽聰視遠;它不爭先,但是它要守中守勢與道變化;它雖尊貴,但是它要自下自虛求賢求才。大有不是天上掉下來的,有大是把自己放在最小的位置,才能大其所有。《孟子‧公孫丑上篇》:「子路告之以有過,則喜。禹聞善言,則拜。大舜有大焉:善與人同,舍己從人,樂取於人以為善。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,無非取於人者。取諸人以為善,是與人為善者也。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。」孟老夫子這一段話,很有大有六五的影子。
六五的厥孚交如,所憑藉的貴在一個「誠」字,六五以至誠交天下,不交則不達,不交則不有,深交淺交廣交海交都以誠出,上下以義合者以此。以誠「交」天下,你出乎爾,別人就會反乎爾。如果上下所交以慾,也不過是物交物而已,豈止於「害」?所以中庸那句老掉牙的智慧:「是以君子誠之為貴」,不誠無物,休想大有。天之道這麼行,人之道也是這麼走。至尊至貴,人望而敬之,其畏在不猛而威,柔而聽服。為領袖者不諳此道,雖有而不能大不能久。
六五信以發志,九二積中不敗。柔中剛中,上下相應,一誠以發外,一任重致遠。下乾三陽同體,連袂事主,群賢畢集。九四感其誠,專心六五,處大有之盛不恃不居,匪其彭是他的智慧。大有的前四個環境,從初九到九四皆以「无咎」示警,无咎自然是從有咎之虞說的,對個別環境或個人而言,想大有都要戒慎恐懼,形勢比人強,乘時不是容易的事!就算是六五、上九的「吉」,也是因為這兩爻處大有之極而不居其位,所以能有其大而不失。這樣看來,大有一卦不在教我們如何「得」?是在教我們如何「守」!創業惟艱,守成更難。
在大有六爻的小象當中,初九說:「大有初九,无交害也。」上九說:「大有上吉,自天祐也。」只有這兩爻特別強調「大有」,其餘諸爻並未提及,殆有深義焉。初九爻辭說:「艱則无咎」,上九爻辭說:「自天祐之,吉无不利」,以艱始以吉終,大概說得就是「慎始誠終」吧!
大有大象曰:「火在天上,大有。君子以遏惡揚善,順天休命。」遏惡慾,揚善性,是象傳之旨。是大有卦六五「明」的精神。可是,中庸第六章:子曰:「舜其大知也與!舜好問而好察邇言,隱惡而揚善。執其兩端,用其中於民,其斯以為舜乎!」當中的「隱惡揚善」是不是與象傳所說的「遏惡揚善」矛盾了呢?我們再看看論語子路篇:葉公語孔子曰:「吾黨有直躬者,其父攘羊,而予證之。」孔子曰:「吾黨之直者異於是!父為子隱,子為父隱,直在其中矣。」中庸與論語孔夫子所說的「隱惡」,殆從人倫之情的親情著眼,所以父為子隱,子為父隱。大有卦的「遏惡」揚善,從大公無私的「存天理去人欲」大處說,凡事不能鄉愿,所以強調遏惡之功。《春秋繁露‧盟會要篇》:「蓋聖人者,貴除天下之患……天下者無患,然後性可善。」與「善無小而不舉,惡無小而不去,是以純其美。」也是從公的角度立論的。我們再舉一例,有人問孔子:「以德報怨,何如?」孔老先生是這麼回答的:「何以報德?以德報德,以直報怨。」這個「直」就是公理正義,是「遏惡」的基礎。在法治與親情之間留一點空間,也許是倫理親情的另一種光芒。我們不也有這麼認知與歸類:「事君有犯而無隱,事父母有隱而無犯,事師無隱無犯。」了乎此,出於人倫骨肉的「隱惡」之情,與成於正義是非的「遏惡」精神,並不是學理上的衝突。「隱惡揚善」是在強調「揚善」精神,這麼看也許更能契合大易的微妙智慧。
最後要說一說六五任賢與舉賢的原則,老祖宗告訴我們,領袖的天職在知人善任,不在事必躬親。董仲舒在立元神篇還提到:「欲為尊者,在於任賢,欲為神者,在於同心。賢者備股肱,則君尊嚴而國安,同心相承,則變化若神。……同其心然後可以致其功,是以建制之術,貴得賢而同心。」同時說到了同人與大有的智慧。在《呂氏春秋‧君守篇》也說:「大聖無事,而千官盡能。」法家的韓非,在《韓非子‧八經篇》更分了類:「下君盡己之能,中君盡人之力,上君盡人之智。」以簡御繁的領袖之術昭昭然,戒天下為主者,聰明要平淡,盡達賢材為上,而不以事自任。領悟大有的智慧,下一個大有世界那一位成功的六五,就是你。 參 考 書 目
《周易註》
三國魏
王 弼
世界書局
《周易正義》

孔穎達
中華書局
《周易集解》

李鼎祚
台灣商務印書館
《易程傳》

程 頤
學生書局
《誠齋易傳》

楊萬里
三才書局
《周易本義》

朱 熹
文化圖書公司
《易經來註圖解》

來知德
夏學社
《易例》

惠 棟
藝文印書館
《船山易傳》

王夫之
夏學社
《說文解字注》

段玉裁
蘭臺書局
《周易荀氏九家義》

張惠言
藝文印書館
《杭辛齋易學》
民國
杭辛齋
夏學社
易經筆記
民國
毓老師
奉元書院

2008年6月17日 星期二

保合

「保合」出自易經,是我們老祖宗最古老的自然哲學,也是最進步的環保觀念。

「保」,是恆常存在而不虧減,這是從時間上來看;
「合」,是八方會聚而不流散,則是從空間上來說。
合起來解讀:
「保合」,是說造物者既然讓萬物共生於天地之間,我們就應該保合萬物綿延不絕的生命
力,不可盡用。
五經的經王──易經的乾卦彖辭這麼說:「乾道變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太和,乃利貞。」
意思是說生命的源頭,一旦發揮生機的作用,所有的生命體就分別造就了各自群組的生命系
  統。
  然而,傳承生命系統可大可久可正可固的法則─→
  一個是各個生命系統要在兩性互愛──「太和」的基礎下進行;
  另一個是指宇宙萬有應該在「道並行而不悖,萬物相育而不相害」的秩序下和諧共處。
  如此萬物才能永恆地臻於共生共榮的中和境界。

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

大塊齋讀易筆記──說『否』

大塊齋讀易筆記—說『否』
林明進 國文科教師
摘 要

否卦,是大易的第十二卦。為卦坤下乾上,地在下,天在上。地在下陰氣下降,天在上陽氣上升,陰陽不交,萬物不暢,為閉塞之象。否卦是泰卦的反面,否泰相錯又相綜。泰是天地交通而萬物生,否是天地閉塞不通而萬物不生;泰是上下交而志同,否是上下不交而志不同。否卦接著泰卦出現,說明了物極必反的客觀真理。泰是交通,但是事物通久之後必變為不通,泰極之後否境就來了。
否卦之所以為否,以天道言,乾安於上,陽氣不下降,坤安於下,陰氣不上升。陰陽二氣不相交,於是水不能興雲,雲不能降雨,雲雨不作,生機就陷於危境;以人事言,賢者自賢於上,愚者自愚於下,如此貴自為貴,賤自為賤,下情不能上達,上澤不能下施,政治將入於不安,是小人道長,君子道消的時代。
否卦主要在談陰陽隔絕,天地閉塞,上下不通的道理。上下走不在一起,對立的雙方處於分裂狀態。然而天道無情,泰極則否,否極也會泰來。這一卦勉勵吾人要把握天道之運,竭力化閉塞為通泰,轉危為安,創造新的秩序。
否卦六個爻透析自然循環,相反對立卻又物極必反的現象。初六居否之初,拔茅茹以其彙,三陰同體以固守其位為吉。六二包容承順於九五,小人屈己媚上而得吉,大人不亂於群小之中,素其位而行,雖陷否境,最後必能亨通。六三苟且求利,昧於一時,故羞愧加乎其身。九四是反否為泰的開端,「有命」而志行,故无咎,連帶同類也蒙受福祉。九五為本卦之主,能休止否境,君子之道日長,小人之道日消,但是仍須戒慎恐懼,時時懍懷憂患意識。上九否終則傾,否境將漸入於泰境,傾覆否境會有艱難的奮鬥,堅持到最後,否盡就會泰來,喜樂可得。
否的環境,下卦比較不利,處否之內,三陰惟初六馬首是瞻,只能韜光養晦,以艱貞守正為原則。六二包承、六三包羞,都在否阨之中。上卦反否為泰,九四有命、九五休否、上九傾否,濟否是主要的責任,最後必能反敗為勝。不到最後關頭,絕不輕言放棄,是否卦的希望;危機處理,都來自於濟否君子的自求多福,是否卦的真正契機。

關鍵字:否之匪人;小人道長,君子道消;君子以儉德辟難,不可榮以祿;包承;包羞;休否;傾否;其亡其亡,繫于苞桑。

目 錄
壹、前言
五、釋九五
貳、說『卦辭』
六、釋上九
一、釋卦辭
肆、『否』之用
二、釋彖辭
一、儉德辟難 撥亂反正
三、釋象傳(大象)
二、居易以俟命 乘時而權宜
參、說『爻辭』
三、泰極否來易 否極泰來難
一、釋初六
四、拔茅茹以其彙 征吉?貞吉?
二、釋六二
五、包承包羞 休否傾否
三、釋六三
參考書目
四、釋九四

壹、前 言
否卦為人類提出了生命現象中的特殊意義——「人的一生中總會有低潮。」生命中總有一些時候,萬物蕭索,諸事不興,也正是小人道長,君子道消的環境。這種情況底下,一切的奮鬥與努力,近乎白費心機,諸事徒勞無功,「大往小來」,看起來一切動輒得咎,面臨這樣的環境,大概就是「否」了!這樣的困境,我們究竟應如何自處?要如何度過難關?甚至如何突破現況,把握契機,化危機為轉機,轉危為安呢?
否卦教我們反敗為勝的兩個法寶:一個是絕處逢生的時候,要靠:「君子以儉德辟難,不可榮以祿」的德行,來化除人生的困阨,當遭遇困頓顛沛的人生黑暗期,不宜歸罪別人或直指外來的傷害,來合理化自己的窘境,宜躬自省察,道德有無瑕疵?智慧有無盲點,還要潛藏養志,不見是而无悶,遯世而无悶,至於榮華富貴的追逐,此時更不相宜,才算善處否境的基本原理。
生命的屯難,開啟了憂患的人生。一帆風順,是大家殷殷期盼的人生,但那不是真實的人生;鴻圖大展,是大家翹首遠望的富貴,但這也不是人人都擁有的機運。從乾到未濟,六十四卦三八四爻除了謙卦吉無不利外,有多少時位沒有凶咎悔吝?未濟以火水不交作為六十四卦的最後一卦,象徵大自然與整個人生都不是圓滿的,因此,以追求圓滿的美麗希望,來面對不圓滿的人生,是每一個人共同的功課!
中華民族是一個務實的民族,往聖前哲領悟出苦難人生是常態,所以,憂患意識是我們深厚文化中最大的寶藏,面對人生的挑戰與磨折,是人生不可規避的責任。佛家講: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,也點明苦海無邊。我們的老祖宗,儘管有這些體認,但都積極的營造奮鬥的人生。「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。」活著就是一種責任,活著就要吃苦,就要接受檢驗,自戕決不是我們文化底蘊的生命哲學。人生有否,可是堅此百忍,就會否極泰來;人生有剝,可是咬緊牙關,畢竟能剝極必復。一部易經,就是權變的哲學。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,就是實際人生的最高策略,也是應世人生的最高智慧,同時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生存力量。
反敗為勝的第二個法寶是:自己的人生自己救,自己的道路自己開。自然循環變化,並非絕對的輪迴說或宿命論,熊十力云:「試探察古今之變,則後世之否或泰,其在精神與物質各方面之表現,要各自有各時代特具之點。不可謂後之所為,一切皆返於前之故轍也。大易本明剛健日新,與變動不居之盛德,豈可以循環論之曲見,妄測易義哉!」否極泰來,是自然的常態,猶如日出日落,時間機會都是瞬息萬變。機會來了要把握,否則時過境就遷了,別人否極泰來,你可能一否再否,飲恨終生,永無翻身的機會。詩經大雅文王篇:「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」是否卦的真精神。「休否」、「傾否」,不在天不在人,一切都在自己。
序卦云:「泰者,通也,物不可以終通,故受之以否。」程傳說:「(否之)為卦天上地下,天地相交,陰陽和暢,則為泰。天處上,地處下,是天地隔絕,不相交通,所以為否也。」把泰否說得簡單明白。熊十力《讀經示要》:「泰之後,次以否者,世界非絕對也;萬有本無常也。物不可終通,將變而成否。否,塞也,泰安日久,人將習於偷。偷也者,萬惡之源也。萬善本乎剛健,萬惡成於偷懈。非嚴於自反者不知也。故泰久而否。」熊十力先生將否卦所以次於泰卦的原因,解釋得更加透徹。
否卦與泰卦正好相反,旨在闡明事物閉塞不通的道理。否卦又是泰卦的相綜之卦,泰終而否,否極泰來,互為因果。在消息十二辟卦中,否卦配以建申之月,屬夏曆七月,泰卦屬夏曆正月,一在初秋,一在春始。雜卦云:「否泰,反其類也」,表明否泰兩卦之義,相互對立,物有泰,必有否,此自然之理也。
以卦象諸爻來看,否卦天在上,地在下,上下各得其所,應該是最理想的現象,聖人何以曰「否」?此即大易玄妙之道。宇宙所以生生不息,文明所以日新又新,都是變動不居的結果,自然的動能來自於不安其位的結果,泰卦所以為泰,在於坤上乾下的失位,乾失位於下,不甘於下,而力爭上游;坤失位於上,不安於外,力求其初,上下交通,所以成其通泰。因此,卦象以失位成泰,以得位成否,卦象與卦名相反。然而,就卦義而言,泰之終了是凶災,否之終了是吉利,卦名與卦義又相反。人生居泰之時,不求否而否自來;處否之時,必須竭力求泰,而泰境始來,讀易者不可不知。
否泰兩卦,上下三爻都是兩兩相應。但是,泰卦是相應又相交,否卦卻是相應而不相交,猶如泰卦一般,否卦也出現三組矛盾:初六拔茅茹「以其彙」,九四則是「有命」而无咎;六二包承,小人吉,九五卻休否,大人吉;六三包羞,上九卻傾否。可見否卦相應之情,並非真正的志同道合。
天地閉塞,陰陽不交,這是否之道,也即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客觀規律。但是,否卦的最大價值,不只是揭明這種自然的客觀規律,更強調了「人」主觀動能的作用,只有靠自己休否、傾否,才能真正分享否極泰來的喜悅滋味。


貳、說『卦辭』
否之匪人,不利君子貞,大往小來。
一、釋卦辭
「否」:
否卦,坤下乾上,坤為地,乾為天,叫做天地否。地在下,陰氣下降;天在上,陽氣上升,陰陽不交,萬物不通,為閉塞之象,所以否卦,以「閉塞」為義。
繫辭上傳第一章:「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」尊卑者,上下也,不以尊貴卑賤取義。下坤三陰,象徵地,在下故為卑;上乾三陽,象徵天,在上故為尊,此易之不易也。然易以變為常,不易之中自有變易。一陰一陽之謂道,自變易而言,泰之為卦,原來居上卦的三陽下降,原來居下卦的三陰上升,陰陽交通無礙,故成其為泰。今否之為卦,乾之三陽仍高高在上,陽氣未下降;坤之三陰仍低低在下,陰氣未上升,天地之德未合,萬物自然不通。陰陽閉塞不通,故否。
繫辭下傳第八章:「易之為書也不可遠,為道也屢遷。變動不居,周流六虛。上下无常,剛柔相易,不可為典要,唯變所適。」由此可知易之為道,陰陽不可或離,乾坤之道貴在不斷變化,上下无常,剛柔相易。因此不管是六爻在六位上的變化,或上下卦的相綜相錯,或中爻的變動,都在「不可為典要,唯變所適」下進行。總之,上下卦之間錯綜或六爻的剛柔陰陽,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各就各位,它總是因不同的時而周流於不同的位,也因為如此,產生了或上或下的無常變化,萬物才能生生不息,「生生之謂易」,此之謂也。今否,天恆在上,地恆在下,上下不易,陰陽不交,所以,萬物不暢,故否。交則泰,不交則否,交與不交,決定通與不通,此泰否設卦之所由也。

「否之匪人」:
天地閉塞,萬物不暢,無人道可言,故有「匪人」之象。
否卦卦辭:「否之匪人」的句法,和履卦「履虎尾」、同人卦「同人于野」、艮卦「艮其背」同例。此四卦,卦名與卦辭相連。「否」字既作卦名,且為卦辭的第一字,因重疊而省。
朱子《易本義》云:「否,閉塞也,七月之卦也。正與泰反,故曰:『匪人』,謂非人道也。義出於程頤《易程傳》:「天地不交則不生萬物,是無人道,故曰匪人,謂非人道也。」匪,無也;人,指人道說。往唐朝看,其意相近,孔穎達《周易正義》:「言否閉之世,非是人道交通之時,故云匪人。」李鼎祚《周易集解》引崔憬云:「否,不通也。於不通之時,小人道長,故云匪人。」「匪人」則是指「小人」說,強調否之時其利在小人。至於朱子另一種思維:「或疑『之匪人』三字是衍文,由『比』六三而誤也。」考彖傳亦有「否之匪人」句,各家易本,皆有「之匪人」三字,查慎行《周易玩辭集解》不同意這種主張,頗有詳辨,不管「匪人」作「非人道」或非君子的「小人」說,兩種說法並不衝突,都不外乎是說在否的時代,人道不張,正義難伸,群小得志這個意思。
否之匪人,謂非人道也,當兼指天地說。天地不交,萬物不通,於自然言,匪人的「非人道」,自亦非天地之道,天德好生,地德好成,天自為天,地自為地,何生生之來?於人事言,「匪人」,一方面說「否」的時代,是不講人道的時代,一方面也凸顯了這是邪佞小人當道的時代,故曰「否之匪人」。

「不利君子貞」:
萬物不暢,政局不安,故有「不利」之象。乾有「君子」之象,乾為天在上,坤為地在下,有「貞」之象。
天地相通,陰陽合德,自然之道也;上下相交,剛柔相濟,君子之道也。通,泰之道也。否,則反是,故不利君子貞。君子貞者,君子守正道也。「不利」云者,即彖傳:「小人道長,君子道消」的時代,所以不利於君子的堅守正道。
周文王當殷之末世,阨於羑里之間,目睹世道之否,所以發「不利君子貞」的浩嘆。孔子面對春秋之衰,也有「道之將行也與?命也;道之將廢也與?命也。」(論語憲問篇)。孟軻處戰國之否,乃曰:「舜、禹、益相去久遠,其子之賢不肖,皆天也,非人之所能為也。莫之為而為者,天也;莫之致而至者,命也。」(孟子萬章上篇)。當否的時代,佞邪當道,惡人用事,黑白不分,是非不明,自不利於君子堅貞自守。
然不利君子貞,乃言君子無所往而致其利,並非利於群小之不貞。君子雖不獲所利,而能固守其貞。貞且不利,況於不貞乎?豺狼當道,用非其人,小人之利也;小人之利,天下之大不利也;君子之貞,小人之大不貞也。時不可為,而固保其貞,此不利君子貞而貞也。熊十力《讀經示要》:「孤陽為群陰之淫勢所掩,而無以行其志,故曰不利君子貞。」乃最好的註腳。屈原見遂、靳尚見寵之時,正利小人不利君子之意。

「大往小來」:
陰小陽大,往是在外,來是在內,乾屬陽在外,坤屬陰在內,有「大往小來」之象。
易例陽為大,陰為小。向外為往,指三陽自內往外去;向內為來,指三陰自外往內來。乾在上在外,坤在下在內,故有「大往小來」之象。象徵小人當道於內,君子被逐於外,世路日闇之際,否道日衰之時。
《誠齋易傳》:「泰之卦辭約曰:泰,小往大來,吉亨而已。喜君子進而天下治也。否之卦辭詳曰:否之匪人,又曰不利,又曰君子貞,又曰大往小來。痛小人進而天下亂也。」泰極而否,否極泰來,物極必反,通泰之後,接著就是閉塞了。
卦辭的意思是說:否卦,下卦是三個陰爻,由上卦來居於內,上卦是三個陽爻,由下卦來居於外,陽氣上升而不降,陰氣下降而不升,上下背馳而不交通。在否的時代,小人當權,邪僻當道,不是伸張人性道理的時機,這個環境不利於君子的固守正道。象徵君子人失勢隱退,小人得權逞世。

彖曰:否之匪人,不利君子貞,大往小來。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。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。內陰而外陽,內柔而外剛,內小人而外君子。小人道長,君子道消也。
二、釋彖傳
「否之匪人,不利君子貞,大往小來。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。」:
「否之匪人,不利君子貞,大往小來」係卦辭原文,猶泰卦彖傳引泰卦卦辭一樣。否泰為相綜之卦,所以上下結構正好相反。下卦為坤,上卦為乾,坤為地,乾為天,上自為上,下自為下,陽剛之氣蒸蒸上行,陰柔之氣靡靡下墜,天地不交,此天道之無常也。大往小來,乾既位乎上,坤永位乎下。下卦為坤,象徵陰氣潛藏,生機不成;上卦為乾,象徵陽氣上升,雨露不施。天自為天,地自為地,陰陽不得交通,萬物的生機何以致亨?天在上是陽氣上騰不下交,地在下是陰氣下降不上升,陰自為陰,陽自為陽,二氣離分不接觸交通,萬物不得雨露霑被,必然枯萎,故曰:「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。」

「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」:
无邦:失治國之道也。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,此以天道言否;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,此以人事擬之。由天道以明人事,君得乎丘民而為天子,而後天下可以長治。夷狄大小綏服,百姓近悅遠來,而後天下可以久安。今為人君居廟堂之高而不能俯應民情;為人臣民處江湖之遠而不能上通君心。上下意見隔閡,君臣關係淡漠,君王自為君王,臣民自為臣民,民為邦本。一旦君民上下隔絕,邦國豈不失本?上下不交,則失邦國之道,雖有邦國而實亡。故曰:「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。」

「內陰而外陽,內柔而外剛,內小人而外君子。」:
內卦三陰爻為坤,外卦三陽爻為乾,坤下乾上,陽自外來居於內,陰自內往居於外,故有「內陰而外陽」之象。《周易折中》引吳綺曰:「六十四卦,獨乾坤泰否四卦言陰陽。乾坤,陰陽也;惟泰否二卦,內外皆得乾坤之全體,故亦以陰陽言也。」就卦體而言,坤三陰在下為內柔,乾三陽在上為外剛。胡瑗《周易口義》:「內柔而外剛者,小人之體也。」坤陰性柔,乾陽性剛,卦象內陰而外陽,卦德內柔而外剛。陰柔為小人,陽剛為君子,陰柔居於內,即小人用事於中樞;陽剛放於外,即君子閒散於江湖。

「小人道長,君子道消也。」:
爻由下往上發展,姤,一陰生,五月之卦也;遯,二陰生,六月之卦也;否,三陰生,七月之卦也。此十二辟卦陰陽消長的情形。陰在下而日長,陽在上而日消,否卦有小人日漸得勢有位,君子日益失勢隱退的趨向。小人盤據要津,操持大柄,君子自然就遭斥在野在外了。小人道日長,君子道日消,即政治失序,邦國失常之時,此以否塞之情比擬人事之憂虞危亡。
否卦彖辭的意思是說:「否之匪人,不利君子貞,大往小來。」這就是天地陰陽之氣隔絕不相交通,萬物無法亨通生長。君臣上下隔絕不相交接,天下就會政治混亂,不能成為安定的國家。否卦的現象是三陰在內卦,三陽在外卦;陰柔的小人把持在朝廷之內,陽剛的君子遺佚在郊野之外;這個卦的趨向是小人的力量不斷擴充發展,君子的力量一天一天的消減。

象曰:天地不交,否。君子以儉德辟難,不可榮以祿。
三、釋象傳(大象)
「天地不交,否」:
否卦,上卦三陽為乾,乾為天,下卦三陰為坤,坤為地,天地不交,萬物生機閉塞不通,這是否卦的象徵。泰否二卦相綜,泰以天地交為通泰,否以天地不交為閉塞。

「君子以儉德辟難」:
坤為吝嗇,有「儉德」之象;三陽同居於外,有「辟(避)」之象。
儉,《說文》:「儉,約也。」段注:「約者,纏束也。儉者,不敢放侈之意。」此有約束、收斂之意。儉德,即收斂己德,晦處窮約。辟,通避。辟難,避免禍難。當君子人觀否卦天地不交,上下不通的現象時,究竟該如何以之?大象深惕吾人處於否之時,君子顯露其才德必遭嫉害,只有韜斂才德方可以免禍。
朱子《易本義》:「收斂其德,不形於外,以辟(避)小人之難。」程頤《易程傳》:「天地不相交通,故為否,否塞之時,君子道消,當觀否塞之象,而以儉損之德避免小人之禍難。……故宜晦處窮約也。」王夫之《船山易傳》:「……有難至必避,上不我交,非己之責,功非己力,民非己援,德既可儉,要祿何用,辭祿絕交,以守其塞。」熊十力《讀經示要》:「世運方否,君子雖欲救天下之溺,而志不獲通。則且儉其德以避難。儉德者,謂隱晦其身,不以德見於世也。」以上易家「儉德」皆以「韜光養晦」為義,所謂「收斂其德,不形於外」也。頗能切中否境用否之道。老子《道德經》云:「我有三寶,持而保之: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為天下先。」太史公《史記》評《老子》:「以深為根,以約為紀。」「儉」「約」,都以斂德為遠害之寶。至於孔穎達《周易正義》:「以節儉為德」,將儉釋為「節儉」,膚淺之見耳。
有為有守,乃君子之志,所謂有所為,有所不為也。有所為者,見義必為,知其不可而為之;有所不為者,所謂「遯世而无悶」、「不見是而无悶」是也。有所不為,貴善守其節,凝斂其德,留得青山之戒深矣。

「不可榮以祿」:
初爻變為震,震錯巽為草,草木繁盛,有「榮」之象。上三陽,為純陽,乾為富,有「祿」之象。
「不可榮以辱」猶「不可以祿榮身」,小人得志之時,不求祿位榮顯,所以韜晦也。否閉的時代不利於正人君子,因此處於否境,不可昧於榮利,貪圖祿位。據理以爭既不可行,又不屑同流合汙,最好的選擇就是避榮華祿位加乎吾身以免禍。
《周易集解》引虞翻注,將「榮以祿」改作「營以祿」,王引之《經義述聞》:「虞翻本,榮作營。高誘注呂氏春秋、淮南原道篇並曰:『營,惑也。』不可營以祿者,世莫能惑以祿也。」「惑」不如「榮」,蓋不能接「儉德辟難」以言也。
大象的意思是說:否卦是坤在下,乾在上,坤為地,乾為天,有天在地上的象徵。天在極高之處,地在極低之處,天地陰陽之氣不能交合,萬物的生機閉塞不通,這就是否。在人事上,君子人面對這種上下不交的環境,必須隱藏自己的美德,收斂自己的才華,不可炫耀於世,以避免小人陷害的災難。不可一味追求榮華富貴,貪圖虛榮,以避免遭受小人的妒嫉。

參、說『爻辭』
初六:拔茅茹,以其彙。貞吉,亨。
象曰:拔茅貞吉,志在君也。
一、釋初六
「拔茅茹,以其彙。」:
中爻六二、六三、九四下互為艮,艮為手,有「拔」之象。六三、九四、九五上互為巽,巽為草木,有「茅」之象。下卦三陰相連,有「根」之義,故有「茹」之象。朱駿聲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茹,叚借為挐。」挐,音ㄖㄨˊ,《說文》:「挐,牽引也。」此指牽連不斷貌。茅茹,茅草根相互牽連,比喻同類互相牽引。下卦三陰相連,有「彙」之象。以,因也。彙,類也。
初六陰爻在坤卦之下,上應九四,三陰同體,向上必帶動六二、六三,就好像拔茅茹以其彙,這與泰卦初九爻辭一樣。下三陰為坤為順,初六居否之始,坤始即順始。王弼注:「(初六)居否之始,處順之始,為類之首也。」初六既順,則六二、六三也會順而不妄動,初六在下,志在九五剛健中正之君,去陽甚遠,三陰同體,既志在於君,故不苟進。程頤《易程傳》:「泰與否皆取茅為象者;以群陽群陰同在下,有牽連之象也。……否之時在下者,君子也。……君子進退未嘗不與其類同也。」又云:「以其道方否不可進,故安之耳,心故未嘗不在天下也。」是很好的發明。以拔一根白茅草將牽動一片茅草根,用來比喻君子處否塞之時不宜躁進。

「貞吉亨」:
就全卦而言,坤之三陰都是小人,所以彖傳說內小人而外君子;但就爻位而言,居否之下者皆為君子。在否的環境是君子以儉德避難之際,初六有九四之應,本可以進,然時勢不可冒進,故甘於下位,守正處約。初六守正不進,避免了亂世之災禍,故曰:「貞吉,亨。」
泰否皆以「拔茅茹,以其彙」繫辭,不同的就在泰卦是「征吉」;否卦是「貞吉」。征者,動也。「征吉」,指前進則吉。處於泰卦亨通的開始,初九引導同類之三陽,往前奮鬥以應三陰,乃當行而行,故稱「征吉」。否之初六貞吉,貞者,固也。「貞吉」,指固守則吉。否卦初六正處於否塞之始,它帶領同類的三陰貞固自守而不妄動,乃當守而守,故稱「貞吉」。王應麟《困學紀聞》:「泰之征吉,引其類以有為;否之貞吉,絜其身以有待。」一以共進為吉,一以守正為吉。
不管「征吉」或「貞吉」,最後都得其泰否之道而亨通。換言之,泰卦所彙的是指三陽,否卦所彙的是三陰。陽主動而上行,故曰征;陰主靜無力上行,須仰賴九四相助,亦即初六是附麗於九四吉利亨通的,故曰貞。
初六爻的意思是說:像拔白茅草一樣,只要拔一株,就會牽動其他,初六會帶領六二、六三,一起奮鬥。志在於上應的九四,必須等待九四的相挺,不苟且妄進,自然吉利而亨通。

「象曰:拔茅貞吉,志在君也。」:
初六和接近君位的九四正應,有「志在君」之象。
初六上應九四之陽,但因處於否之始,小人跋扈,有權得勢,營私結黨,此時君子人不可黨同伐異,應精誠團結,防患於未然。就初六大環境來說,既處於否塞之初,唯有貞固自守,而後上應乎陽,方可得相助之實。
王弼注云:「志在于君,故不苟進。」君子處否之初,雖欲進而不苟進,宜待機而動,亦即以「儉德辟難」,引退守正。泰之初九小象曰:「志在外」,否之初六小象曰:「志在君」,都充分反映憂國憂民的治平思想。君子處否所以窮約不進,非圖個人之安,懷寶迷邦,時不得不然也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「拔茅貞吉」,是因為志在於朝廷,人在江湖,心存魏闕啊。

六二:包承,小人吉,大人否,亨。
象曰:大人否,亨,不亂群也。
二、釋六二
「包承,小人吉。」:
六二在初六之外,有「包」之象。六二志在於九五,有「承」之象。六二以陰柔居下卦,陰居陰位,居中守正,上有九五之應,二五相應,本屬好的時位。然處閉塞之時,上乾下坤否閉隔閡,六二既以陰柔而居中正之位,其下的初六爻同屬陰柔,故包之;對上而言,六二承順九五之所為,所以,整體來說有「包承」之象。坤為「小」,六二居下卦人位,有「小人」之象。
包,容也。承,奉承。包承,包容承順,亦即屈己從上之義。王弼注:「居否之世,而得其位,用其至順,包承于上。」六二以柔爻居中得正,是小人處下,施展其阿諛巴結的能耐,迷惑奉承於九五,有小人當道之象。「包」對下坤三陰而言;「承」指上應的九五來說。
《程齋易傳》:「六二以柔諂之實,居大臣之位,下則并包群小而為之宗,如林甫得仙客國忠之助;上則順承於一君以堅其權,如林甫縱明皇逸欲之樂。」於理而言,允稱的當。六二當否之境,對九五行其阿諛奉承之術,以求濟否之難。
王弼云:「(六二)小人路通。」小人何以路通?乃君主之惑於佞人讒言也,小人長袖善舞,曲意承順,屈己之志,從上之慾,極籠絡之所能。「當是之時,群小相慶,可謂小人吉矣!」(楊程齋語)。以順為正者,小人之路也,於否之時,小人曲承以一己為利,所以能得一時之吉。

「大人否,亨。」:
小人於否塞之世,包下承上,同類為群,自有吉慶,大人則為否隔所囿,理應「以儉德辟難」。大人「居天下之廣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。得志與民由之,不得志獨行其道。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謂大丈夫。」(孟子滕文公下),在行己有恥作為安身立命的原則下:「危邦不入,亂邦不居。天下有道則見,無道則隱。邦有道,貧且賤焉,恥也;邦無道,富且貴焉,恥也。」(論語泰伯篇),大人在否之時,以道自處,不枉己,不屈道,嚴守其否,困窮守約,不自失其守,是故身益否而道益亨。中庸十四章:「君子居易以俟命」,否道流行故也。
大人者能與天地合其德,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,參天地之化育,自不枉道以事君。知否而窮,是君子風骨,也是智者的典範。卷而懷之,是君子惟一之所趨,也是否道惟一的作為,否道惟守,聖道乃亨。
六二爻的意思是說:六二這一爻在否的環境來說,是阿諛奉承的時位,小人逢迎拍馬,善於鑽營,所以名利雙收,大有斬獲。大德之人,堅守尊嚴,愈是否塞,欲能固窮守身。不屑奉承巴結,不屑同流合汙,雖身受否道之苦,但是身越否塞,道越亨通。最後終能流芳百世,青史不朽。

「象曰:大人否,亨,不亂群也。」:
三陰趨於內,三陽往於外,上下不交,有「不亂群」之象。
當否之時,上下不交,世道不正,小人包承,君主惑時。小人與小人為群,君子與君子為群。大人與君子同類,與小人異類。不亂群者,不亂於小人之群也,亦即不與群小為伍,不受小人所惑。孟子云:「非其君不事,非其民不使,治則進,亂則退。伯夷也。」伯夷,聖之清者,「清」即有不亂群之行。大人守正處否,愈否愈慎獨,愈慎獨愈貞固,愈貞固群小愈遠矣。二多譽,其爻小人吉,大人否,唯大人先否後亨,戒之深矣。程傳:「不云君子,而云大人,則其道大也。」饒有勝義。
《周易集解》引虞翻云:「否,不也。物三成群,謂坤三陰亂弒君,大人不從,故不亂群也。」王引之《經義述聞》云:「虞解『亂群』,非也。其訓否為不,則得經意。蓋六二包承於五,小人之道也。九五之大人若與二相包承,則以君而入小人之群也。故必不與包承而其道乃亨,故曰:『大人否亨,不亂群也。』」以「否」訓「不」,別為一說,亦足參酌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大人否,亨,是因為處在小人群中能守正艱貞而不迷亂啊。(依虞翻、王引之之意則是:「大人能拒絕小人的阿諛巴結,就能亨通。」)這是說明,大人自有定見,不會隨小人起舞,而亂了自己的腳步。

六三:包羞。
象曰:包羞,位不當也。
三、釋六三
「包羞」:
六三、居初六、六二之上,故有「包」之象。本爻不中不正,居下否之極,又以陰居陽,失位不當,故有「羞」之象。
羞,恥也。包羞即屈己從上而無羞恥。六三爻以陰柔近上,所處不中不正,處否之時,尸祿素餐,厚顏無恥。六二包承,只是阿諛奉承;六三是躁進不安之位,乃急於貪得之人,包羞的羞,包含了多少不可告人的卑劣行徑。子曰:「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!其未得之也,患得之;既得之,患失之,苟患失之,無所不至矣。」(論語陽貨篇),因其無所不至,故曰:「包羞」。小人對名利的憂虞,所以無所不用其極。禮義,治人之大法;廉恥,立人之大節。顧炎武《日知錄》:「蓋不廉則無所不取,不恥則無所不為。人而如此,則禍敗亂亡,亦無所不至。」知恥近乎勇,是真君子;恬不知恥,占著茅坑不拉屎,賴著祿位白吃飯,戀棧流連,捐廉棄恥,包羞之至。
六三爻的意思是說:這一爻正當最黑暗的環境,見利忘義,苟得求全,無恥到了極點。

「象曰:包羞,位不當也。」:
否卦發展到六三,仍處於下卦的坤體,並未突破否塞之境,處否之六三,既不中又不正,陰居陽位,失去應有的立場,不能剛健濟否,以陰柔之性處否境,此心暗昧,媚悅於上,最後終不可得。否的環境,宜貞而不能貞,乃陰柔而居亢進之位,不中又不能正,所謂「位不當也」。
王弼注云:「用小道以承其上,而位不當,所以包羞也。」《誠齋易傳》:「……然小人銳於初,壯於二,窮於三。群小用事,三斯盈,盈斯窮矣。……六三之勢,安得而不窮?……包羞忍恥以苟富貴而不忍去,不知其位之不當而身之將危也。」都說明了小人不中不正,德不當位而無所不至的窘境。李斯苟求富貴,患得患失,終有悔之不早的喟嘆:「二世二年七月,具斯五刑,論腰斬咸陽市。斯出獄,與其子俱執,顧謂中子曰:「欲與若復牽黃犬,俱出上蔡東門,逐狡兔,豈可得乎,遂父子相哭,而夷三族。」
三非柔當處之位,雖上承三陽之剛,有上九之應,然上主但見其可鄙可惡,求合之心不遂於時,挾一切可媚以媚君主,不中不正,可羞之至,賤惡由焉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六三以柔承剛,會搞得鮮廉寡恥,完全是居處於不適當的位置啊!

九四:有命,无咎,疇離祉。
象曰:有命无咎,志行也。
四、釋九四
「有命,无咎」:
六三、九四、九五上互為巽,巽為木,木有生機,故有「命」之象。
來注云:「四近君,居多懼之地,易於獲咎。今變巽順,則能從乎五矣。故有命,无咎。」傳統的說法「命」多指君命。程頤《易程傳》、楊萬里《誠齋易傳》等皆主此說。朱熹《易本義》則從「天命」以言,王夫之《船山易傳》亦主此說,大陸地區學者多持這種主張,並延伸為自然規律的趨勢。王弼則以為:「有命於小人,則消君子之道者也。」後人多不採此說。
就德性而言,九四陽剛健體而居近君之位,有拯濟否難之才,能得君王之命,才能得濟否之時,否則,徒有濟否之心也是枉然。此爻以剛體處柔位,四又為多懼之位,伴君如伴虎,稍有不慎,災眚必至。《誠齋易傳》云:「九四以剛陽之臣,受九五剛陽大君之命,此清群小而濟否世,豈惟无咎?」承君之命,九四可以行濟否之志,反之,妄進則有咎。濟否之君子,宜審時而後行,保其身而全其志。
有命之命,若看作「天命」,那麼這一爻的精義,在示吾人要順著自然的規律行事,水到渠就成,瓜熟蒂才落,在客觀規律的天命之下,只有與時偕行才能濟否。所謂「不知命,無以為君子也。」(論語堯曰篇),君子有三畏,畏天命是當務之急,玩易者不可不察。知命即知時,識時務者為俊傑,咎悔所從何來?詩經大雅文王篇:「周雖舊邦,其命維新。」君子人肩負之使命,在「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。」為生民立命,其新民之大志歟?何咎之有?

「疇離祉」:
上卦為乾,三爻皆陽,三陽同體,九四其類也,故有「疇」之象;又九四與初六相應,初六其類也,亦有「疇」之象。九四在否已過中,剛居柔位,以從九五之君,有「離」之象。惠棟《周易述》曰:「乾為福。」故有「祉」之象。
疇者,類也,亦有二解。一指上卦同類之三陽,一指與本爻相應之初六。離,附著;祉,福祉。疇離祉,即以同類而蒙受福祉。
九四上承九五之命而下應初六,不但自身无咎,使初六也蒙受福祉。依王弼注,則是:「疇類三陽,皆獲其福也。」九四有幹濟否難之才,有振衰起弊之能,承君之命以濟否,雖處否境,可以出否,並以同類而得其福祉。《易程傳》:「君子道行,則與其類同進以濟天下之否。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若以「天命」衍義,九四以陽剛居近君之位,具出否濟否之才,同時形勢由下坤入上乾,濟否的曙光已現,濟否之勢漸成。若能隨時自安,不逼主躁進,否極自然通泰,客觀的自然規律就會漸入佳境,君子居易以俟命,否極泰來,大往小來,漸變為小往大來,不惟九四得福,類聚之同儔,也將一起分享通泰之福。
九四爻的意思是說:九四的環境近君,能得九五的命令行事,又與初六相應,拯救時代的君子人,有脫離否境,幹濟否難的契機,最後時機成熟,連同類之人也蒙受福祉的喜悅。

象曰:「有命无咎,志行也。」
六三、九四、九五上互為巽,錯為震,震為足,有「行」之象。
九四有君命為恃,奉君命幹事,最壞的閉塞已過,漸漸嶄露頭角,濟否自然无咎,濟否脫險,開創通泰的契機,所以說:九四能自行其志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九四能得君命的授權,又能配合客觀環境救否的契機,幹濟否運的君子人,他可以實現自己的心志了。

九五:休否,大人吉。其亡其亡,繫于苞桑。
象曰:大人之吉,位正當也。
五、釋九五
「休否,大人吉」:
六三、九四、九五上互為巽,巽為木,九五居木之上,有「休」之象。九五以陽剛居上卦之尊位,有「大人」之象。大人能休否塞之來,故有「休否」之象。九五陽居陽位,當位,有「吉」之象。
唐陸德明《經典釋文》:「休,美也,息也。」休否兼有二義:其一為「美」,意為於否境之時行美事。其一為「息止」,意為止息否道的發展。
第一個釋「休」為「美」的是鄭康成,孔穎達《周易正義》:「休否者,休美也。謂能行休美之事於否塞之時;能施此否閉之道遏絕小人,則是否之休美者也。」
九四否道漸消,泰道漸興,到了九五否境漸盡,形勢上已進入息否之時。九五為否卦之主,可謂居位、有德、得時之人,只有九五能剛決果斷,撥亂反正,是息否之大人。
九五居至尊之位,陽剛中正,且有九四能臣奉命為之決否,故世之否亂,得以休止。然休否,所以得吉,惟大人之故。大德之九五,能「以美利利天下,不言所利,大矣哉!」此止否之道。離乎此,死灰可以復燃,否之復否,自亦必然。

「其亡其亡,繫于苞桑」:
本爻變,六三、九四、六五上互為坎,坎為陷,有「其亡其亡」之象;六三、九四、九五上互為巽,巽為木,有「桑」之象;本爻變,上卦為離,錯坎,坎為叢棘,有「苞」之象;巽為繩,有「繫」之象。
其,將要,一作語詞。亡,危亡。苞,桑根之鬚。苞桑,即盤根的桑樹。桑之盤根,不易拔起,故苞桑就是根深柢固之桑。
否道漸消,泰道復來之時,人易流於逸樂,唯大德之人存戒慎恐懼之心。時時懷抱「其亡其亡」的警惕,始能如「繫于苞桑」之堅固不拔,未雨綢繆,不致淪亡。
繫辭下傳曾引此爻,發明知安知危的深旨。辭云:「危者,安其位者也。亡者,保其存者也。亂者,有其治者也。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亂,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。易曰:『其亡其亡,繫于苞桑。』」大人當位,能以利天下之道息天下之否,馴致於泰,然猶未離於否難,故有危亡之戒,不可安肆日媮,當慮之深、戒之遠。
詩經大雅蕩篇:「人亦有言,顛沛之揭,枝葉未有害,本實先撥。殷鑑不遠,在夏后之世。」左傳閔公元年:「國將亡,本必先顛,而後其葉從之。」都說明了憂患意識之可貴,為國有民者,可不慎乎?
九五爻的意思是說:大德的領袖能以美利利天下蒼生,自然能息止否的困境,這種能與天地合其德的大人,才會獲得吉祥。殷憂啟聖,防患未然,心存危虞,常想到天下將會危亡的戒懼,天下才能如「繫于苞桑」一般的鞏固。

象曰:「大人之吉,位正當也。」:
九五陽剛中正,能休止一切否塞,是因為有是德,有是位,且當其時。一個有德有才又能安不忘危的大人,處於這個地位才是合適的。在德、位、時三者之中,「有位」是消否的關鍵,處中得正又居尊位,掌握轉危為安的契機,推進轉否為泰的權柄,才是撥亂反正最有效的條件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九五能休止否難,原因在於他能有剛明中正之德,而且最重要的是,他處在最擁有正當性的大位。

上九:傾否,先否後喜。
象曰:否終則傾,何可長也。。
六、釋上九
「傾否」:
否泰上下相綜,泰陰上陽下,泰終則復於隍,陽反在上而否矣。否陽上陰下,否終則傾倒,陰反在上而泰矣,故有「傾否」之象。
傾,倒也。傾否,傾覆否運之意。泰之上六,以物為譬,所謂「城復于隍」,否之上九則直言傾否,而不設喻。泰極則反為否,否傾則反為泰。上九處否卦之極,表示否運已極,於時於勢,都是可傾之機,上九有陽剛之才,故為能傾。
否之發展,至乎上九之極,極則變,此變在天亦在人。本爻言「傾否」,不言「否傾」,乃人力存焉。雖天時否極,否自然傾覆,最後非人力不能盡其功。聖人不能生時,時至而不失之者也,無論否泰,機不可失。泰之上六以陰柔處泰之終,不能持盈保泰,泰終復否;否之上九,以陽剛之才,有傾否之能,故決否為泰。不論泰極否來或否極泰來,處質變之際,人工乃濟事之樞。於天運言,有自然之命,有秩序之時,非人力否不能自傾,此即人定勝天之理。形勢是客觀的,操之在天;力量是主觀的,操之在人。易之可貴在自求多福,非繫乎冥冥之天也。

「先否後喜」:
本爻變,為兌,兌為悅,有「喜」之象。
先否後喜者,否極時憂在先,否傾時喜在後。即范文正公: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之意。《易本義》:「(上九)以陽剛居否極,能傾時之否者也。其占為先否後喜。」上九處否之終,凡物之理,極則必反,故泰極則否,否極則泰。上九否臻乎其極,先其極,故否;後其傾,故喜。
《誠齋易傳》:「上九以陽剛之才,佐九五陽剛之君,得九四剛陽同列之僚友,撥亂而反之正,傾否而復於泰,可以喜矣。上九猶有懼心焉,以傾否為先,以喜泰為後。剛制其喜而不敢先焉,如此,則否終必泰,否不長否矣!」頗得上九之旨。
上九爻的意思是說:形勢發展到否卦的上九,屬否的極限,到了否極則變的時候。上九陽剛守正,有傾覆否境之才。起初雖然扭轉費力難通,最後終能拯救否境,通達順遂,有喜樂的好結果。

「象曰:否終則傾,何可長也。」
泰不恆泰,否不恆否,知易者善運乎消息盈虛,貴乎與時偕行。否終則傾者,天地間無恆久不變之理,否極必然泰來。九四、九五、上九乃決否濟否之階,九四濟否有命,靖否之初也;九五休否,暫時休止否境;上九傾否,斯大功告成。蓋上九以陽剛守正而居上乾之極,力足以傾否,時至乎否傾,此君子得勢之會,一旦出手,否終而傾。
周易六十四卦,言「何可長也」共有四處,皆在上爻。屯之上六小象:「泣血漣如,何可長也?」;否之上九小象:「否終則傾,何可長也?」;豫之上六小象:「冥豫在上,何可長也?」;中孚之上九小象:「翰音登于天,何可長也?」此四嘆,究其意,莫非求盡「人事」而已,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,否極泰來才是真泰,識消息盈虛,大小往來,泰極否來,才能知否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否運到了極點,就會傾覆,這要靠人力始能撥除,怎能讓否境長久不通呢?

肆、否之『用』
一、儉德辟難 撥亂反正
否之匪人,言非人道丕顯之時,故不利於君子艱貞自守。處否之要,在一「慎」字。所以大象言:「君子以儉德辟難。」此處否境之一般原則,然儉德辟難,乃尋常之否,權時之宜。否不可長,逆不可久,所以,濟否仍在人能不在天工。上九以陽剛守正之身,有九四、九五為之群,同心救否,故能撥亂世反之正。
「慎」為生存原則,否境如此,泰境亦如此。子張學干祿,子曰:「多聞闕疑,慎言其餘,言寡尤。多見闕殆,慎行其餘,行寡悔。言寡尤,行寡悔,祿在其中矣!」(論語為政篇),蓋言祿在「慎」之中。
初六拔茅茹貞吉,戒三陰同德為吉;六二包承,小人吉,大人否,慎示不可屈己枉道;六三包羞,以苟安富貴不忍去為戒。是以「儉德辟難」,只限於下否三爻以言。
上九為陽剛傾否之大英雄,既得物極必反之機,復能乘瑕抵隙,一呼四應,撥亂世反之正,揭大纛之旗以討眾逆,率正義之師以伐群賊,濟否救危,非三陽不為群,非上九不為功。
熊十力《讀經示要》:「否之上九曰:『上九傾否,先否後喜。』案上九反復,陽剛之極,故能傾覆否運,而使之轉泰。其先否極,今乃否傾而泰,則有喜矣。象辭儉德辟難,自是權時之宜。而上九之爻,特示傾否大義。一『傾』字,直顯迴轉天地本領,非剛健至極,何能收此奇功。聖學廣大,於斯可見。西漢以來諸君子,遇否,只知儉德辟難,罕聞有體剛健以任傾否之大業者,何怪事運日下乎!」拯世之否,此之謂也。
六二爻小象云:「不亂群」,蓋否之道,非濟否不可為。否境生泰,非徒自然規律,天理循環之謂也。要之,人間之否,宜恃人力拯溺。天然四時相殺相生,時也;浩瀚人生轉危為安,變也。「儉德辟難」,「不亂群」,乃處下否危境之作為,時當韜晦,含藏收斂,不為即有為。九四「有命无咎」,九五「休否」,上九「傾否」,上乾三陽同體,剛健以濟否,先否後喜,出否傾否,終而否消泰長。

二、居易以俟命 乘時而權宜
否之大象從「天地不交」說否,陰陽乖違,物極必反,人心汲汲求利,孳孳為名,此君子道消,小人道長之時歟!否之小人,有利害而無是非,有權謀而無道義;然嗜慾者必敗於慾,急功者必毀於功,否道何可長也?處泰貴思危,陷否求韜晦,顯世勿驕志,遯世當息心。天運一旦轉機,民心自然歸真,處人生之否,尤宜居易以俟命,乘時以待變。
否之九五曰:「其亡其亡,繫于苞桑。」繫辭者戒之深矣!亂世如此,治世尤應如此。履霜堅冰至,蓋言「漸」矣!漸之否,且不知危而危;漸之泰,但知安而忘危。繫辭下傳第五章:「危者,安其位者也。亡者,保其存者也。亂者,有其治者也。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亂,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。」殷憂可以啟聖,多難易於興邦,良有以也。
鑑之簡冊,一治一亂,一亂一治,歷代開國天子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,再三思患豫防且不測,況於不識杜漸防微者乎?泰境治平,人心安逸,世俗日媮,習漸之積也;否境艱難,戰戰兢兢,臨淵履冰,雖陷窮阨,以其生聚教訓,長存我心,故能轉危為安,防微之早也。處否而知否,處危虞而善淵,雖履虎尾而道坦。以變御變,乘其時,通其權,時興智起,命來慧生,何否之可懼?何否之可哀?
亂起於人心,治亦生於民意。一心一德,則雖亂必治;離心離德,則雖治必亂,此不易之理也。乾文言:「時乘六龍以御天。」處泰須有泰之憂患,處否自有否之契機,時來運轉,機不可失,否則時過境乃遷,如影如煙,則悔之晚矣。故君子處否不畏否,處逆不懼逆,乘時而權,無所不用其極,故無入而不自得。居易俟命,奉天而行,愈否愈強,此否之人功也。

三、泰極否來易 否極泰來難
繫辭傳第七章云:「作易者,其有憂患乎?」乾坤,萬物之父母,屯之震於坎水,始生而有難之象,此真人生也。未濟之火水不交,自然之不圓滿,亦人生之不圓滿也。處不圓滿之境,遂圓滿之志,此真君子也。紙鳶逆風而飛,游魚逆流而上,君子處逆而不怠,人生之真諦,亦人生之價值也。天行剛健不已,人生自強不息,此憂患人生應世之慧,亦憂患人生之鑰也。
否泰,上下卦三爻分別相應,泰以相交為泰,否以不交為否。泰之初征而四孚,九二中行而五歸妹,九三陂平而上六復隍,相應皆相與。「否」則不然,初六拔茅茹而九四有命,六二大人否而九五大人吉,六三包羞而上九先否後喜,相應皆不相與。雖然,天地不交為否,然觀乎否辭,凶咎悔吝,不一生焉。雖君子小人並存,然三陰三陽等量齊分,卻未見陰柔之否害。至乎山地剝,以群小剝剛正君子,始為險巇之境。
於泰卦言,乃君子道長,小人道消之時。人生完滿不易,人生好景無常,由泰之否易,由否之泰難。積累成泰,不旋踵間,否境生焉,人生真不容易!於否卦言,乃君子道消,小人道長之時,故卦辭言:「不利君子貞」。然否之六爻並非大壞,下卦之三爻,皆為陰柔,小人居下,思全身遠害而唯恐不及。故六二言:「包承」;六三言:「包羞」;上之三爻,皆為陽剛,三陽同體,示君子在上,否已過中,形勢漸佳,日起有功;九四「有命」以濟否;九五奉天德之大人可以休否;上九決否已成,一舉傾否,否極泰來,勢所必然。雖否迍邅難為,惟能乘時因勢,心存戒慎,撥雲霧而見天日。故「否極泰來」雖難,卻有發展之契機;泰極生悲頗易,乃是沉淪之警訊。

四、拔茅茹以其彙 征吉?貞吉?
泰否二卦,卦辭、彖辭相對。泰之卦辭:「小往大來,吉亨。」否之卦辭:「否之匪人,不利君子貞,大往小來。」泰之彖辭:「泰,小往大來,吉亨。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,上下交而其志同也。內陽而外陰,內健而外順,內君子而外小人。君子道長,小人道消也。」否之彖辭:「否之匪人,不利君子貞,大往小來。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,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。內陰而外陽,內柔而外剛,內小人而外君子。小人道長,君子道消也。」否泰相綜相錯,所以,卦辭彖辭亦呈正反對比。形勢各異,時位不同,智慧之運,自然殊絕,不可等量齊觀,易之為易,不可為典要,唯變所適而已!
否泰之初爻亦然,爻辭幾乎一致。否之初六:「拔茅茹以其彙,貞吉,亨。」小象:「拔茅貞吉,志在君也。」泰之初九:「拔茅茹,以其彙,征吉。」小象:「拔茅征吉,志在外也。」泰之下卦,三陽同體,奮進主動,初九一旦啟動,九二、九三如茅茹根連,齊心一致,合作無間,當通泰之時,鴻圖可期。泰之吉亨,貴在「征」,往前奮鬥;然泰之九三已生「無平不陂,無往不復」之戒。自復至泰,肩承多少歷練、蓄積,方有諸事順遂之期,惟不旋踵間,「艱貞无咎」即在目前。規模遠舉之泰,飛黃騰達之泰,奠基興利之泰,倏忽而已!處泰之時,不可不審。
泰之初九,「志在外」,以陽剛主動,故「征吉」。否之初六,「志在君」,依然「志在外」,以陰柔主靜,故「貞吉」。卦辭云:「不利君子貞」,非君子不當貞,蓋言君子貞且不利,況不貞乎?否之初六貴在貞,宜審時度勢,謀而後動。否境上下不交,天下無邦,正小人道長,君子道消之時,艱貞守正,固其宜也。憂深可以慮遠,患多可以智高。處否之時,包承包羞,禮義不興,鮮廉寡恥;初六子帥以正,三陰同體,不輕舉、不妄動。俟否境撥亂,休否傾否,應勢而生,應時而至。此初六之德也,亦初六之大用也。

五、包承包羞 休否傾否
否之初六有拔否之志,然居於否之最下,時當否塞之溺,上下不知,救否難明,故宜審度情勢,率其同志友朋,沉潛守正,艱貞否境。繫辭傳第九章云:「其初難知,其上易知,本末也。」知幾知至,初六有慎始慎微之德,所賴以生者惟「貞」固之道。不足大有為,故無為,輕啟釁端,禍且不測,此志在君之初六,最善守否者也。
六二徒恃九五之應,不識天地不交,上下不通。包容承順於上,於君子言,諂於上非其所能,誤諂而諂,順不能久,故大人否;大人不屈己枉身,小人世界不自亂,雖否終亨。於小人言,巧言令色,佞顏承歡,恣意悅容,求諂得諂,順承得寵,故小人吉。否道流行,小人環伺,居易俟命,貞守其否,此大人雖入否境而亨通之理。
六三處多凶之位,居上下卦憂虞之際,陰險求利,尸位素餐,厚顏無恥,蓋不能忍否也。以陰居陽,失位不當,此六三之時也。惑於利慾,懷抱私心,從上求祿,此六三之危也。急利所致,遂至敗家喪身,限於泥淖而不知,心懷暗昧而不愧怍,以此求媚於上,終無可得,且汙穢一身。處六三之境,當知求己救否,退一步海闊天空,不能忍一時,終而悔一世矣。
九四乃幹濟之才,有救否之能,能識時識機,識天命而明,有君之命以往,故疇離祉。不惟上卦同體之三陽得其福,下應之初六,乃至同體之三陰亦蒙其祉。
九五陽剛中正,乃休否之大人,以天下興亡為己任,胸懷天下蒼生,有九四幹否之才為之前驅,有六二大德之人為之應,三陽共掃否塞於上,三陰呼應救否於下,正當飛龍在天之位,得休否之時。然須居安思危,時存「其亡其亡」之念,苟不能生惕勵心,「不恆其德,或承之羞」(恆卦九三),亦殷鑑不遠矣。
否之決,一在時之極,一在人之功。否極泰來,固有其自然之勢,若不能乘時審勢,群策群力,共體時艱,亦徒然耳。上九傾覆其否,否之中自有頑敵,傾否非人力不足為者,正在於此。乘時、審勢,而合力一搏,否可傾矣。
否之一卦,以「群」為貴,初六以其彙,六二不亂群,九四疇離祉,九五繫于苞桑,諸爻都以群為念,「君子群而不黨」,以群力度一切之否,否極泰來,斯實至名歸矣。


參 考 書 目
《周易註》
三國魏
王 弼
世界書局
《周易正義》

孔穎達
中華書局
《周易集解》

李鼎祚
台灣商務印書館
《易程傳》

程 頤
學生書局
《誠齋易傳》

楊萬里
三才書局
《周易本義》

朱 熹
文化圖書公司
《易經來註圖解》

來知德
夏學社
《易例》

惠 棟
藝文印書館
《船山易傳》

王夫之
夏學社
《說文解字注》

段玉裁
蘭臺書局
《周易荀氏九家義》

張惠言
藝文印書館
《杭辛齋易學》
民國
杭辛齋
夏學社
易經筆記
民國
毓老師
奉元書院

大塊齋讀易筆記──說『泰』

大塊齋讀易筆記—說『泰』
林明進 國文科教師
摘 要
泰卦,是大易的第十一卦。為卦,乾下坤上,天在下,地在上,原來應在上的乾來於內,原來應在下的坤往於外,這是自然宇宙間天地交而萬物通的現象。就人事來講,是上下相交而志同道合的道理。君子居於廟堂之內,有剛健之德,庶民處於江湖之外,有和順之義。君子之朋,齊聚於內,顯志於天下;小人之朋,散分於外,優劣得其所哉!君子之道日增日長,小人之道日損日消。
泰之為泰,是天地的「氣」交通無間,也象徵人間的「情」交通無礙。天地否,閉塞不通,地天泰,通達順暢,示吾人相反所以相成,自然界相反對立的兩種東西產生交通的現象,這是普遍的存在,這種相反而相成,矛盾而統一的事實,也正是萬物生生變化的主要原動力。泰卦的財成天地之道,輔相天地之宜,都是從天地上下易位,陰陽相交出發的。
泰卦六個爻,主要在談人生的通泰之道。初九居泰之初,剛正的君子有志同之人——九二九三相引,又有道合的人——六四相應。九二是泰卦之主,要包容萬方,要果敢剛毅,要不遺遠賢,要無偏無私。九三處下卦之窮,有物極必反之戒,惟誠信事主,福祿永泰。六四謙沖求合,虛心交泰,群陰偕往,翩翩然下。六五屈尊以從九二之賢,才是通泰受福之道。上六泰極否來,盈不可長持,泰不可長保。
泰的環境,有客觀的規律,有主觀的修為,三陽開泰並非就能無往不利,無入而不自得。天地的陰陽生成,人間的消長損益,都在「反」中變變化化。泰極必反,相反相生,對於我們多變化的人生,有著深刻的啟示。



關鍵字:君子道長,小人道消;財成天地之道,輔相天地之宜;无平不陂,无往不復;城復於隍,勿用師

目 錄
壹、前言
五、釋六五
貳、說『卦辭』
六、釋上六
一、釋卦辭
肆、『泰』之用
二、釋彖辭
一、泰極否來 否極泰來
三、釋象傳(大象)
二、相反相成 裁成輔相
參、說『爻辭』
三、拔茅以彙 翩翩以鄰
一、釋初九
四、包荒用馮河 朋亡不遐遺
二、釋九二
五、平陂往復 城復于隍
三、釋九三
四、釋六四
參考書目

壹、前 言
《史記》〈孔子世家〉:「眼如望羊。」裴駰集解:「王肅曰:望羊,望羊視也。」《釋名》〈釋姿容〉:「望羊,羊,陽也。言陽氣在上,舉頭高,似若望之然也。」疏證:「古羊、陽字通。」
每逢羊年,到處都可以看到「三陽開泰」、「吉祥如意」的新年賀詞,表示好運即將到來。畫家常畫三隻羊,取其諧音象徵三「陽」開泰,也有人直書三「羊」開泰。這種民俗的習慣,是從易經泰卦來的。按照京房十二辟卦(意指君王之卦)與二十四節氣的說法,泰卦屬正月之卦,命氣當值「立春」與「雨水」,是萬物亨通之始。
夏曆十月夜長晝短,陰盛陽衰,以坤卦做代表。冬至之後,夜漸短晝漸長,所以十一月以一陽復始的復卦做代表。十二月則是二陽生的臨卦,元月正是三陽開了泰卦。從夏曆十月坤卦的陰氣滿天以後,陰爻漸消,陽爻漸長,到了正月,已經累積三個陽爻,陰消陽長,冬去春來,是吉祥亨通的氣象,此時即是二十四節氣的立春,又逢新年,正月民間就順理成章以「三陽開泰」來賀新年祈福了。《禮記》〈月令〉篇:「孟春之月……天氣下降,地氣上騰,天地和同,草木萌動……,犧牲毋用牝,禁止伐木,毋覆巢,毋殺孩蟲、胎、夭、飛鳥,不可以稱兵,稱兵必天殃。兵戎不起,不可從我起。」由此可見正月三陽開泰,逢泰卦必亨通。
《說文》云:「羊,祥也。」因此,漢代留下的文字中,「大吉祥」就寫做大吉羊。對中國人而言,我們的老祖宗就一直把羊當成吉祥的寶貝。以羊為部首的文字中,也可以看出羊的一般形象,如「美」,從羊大,以潔白肥大的羊為美。如「善」,代表羊的個性溫馴。如「群」,代表羊是十分合群的動物。在《詩經》〈召南〉有〈羔羊〉篇,以「羔羊」作象徵,贊頌士大夫的忠於職守,進退有度。所以,後世多以羔羊之義、羔羊之節來讚美當官而有分寸的人。所謂「羔以跪乳」,指小山羊跪地以吸母乳,被用以比喻孝順感恩。《公羊傳》莊公二四年注:「羔取其執之不鳴,殺之不號,乳必跪而受之,類死義知禮者也。」總括來看,羊在文化意義上,涵蓋了「忠、孝、節、義」等美德。
雖然,羊多以「柔順」的形象,出現在大家的認知之中。司馬遷在《史記》〈項羽本紀〉中,就用「狠」字來凸顯羊的性格:「因下令軍中曰:猛如虎,很(狠)如羊,貪如狼,彊不可使者,皆斬之。」以「猛如虎,很(狠)如羊,貪如狼」描述項羽,「羊狠狼貪」就成了常用語,韓愈的鄆州溪堂詩:「孰為邦蟊,節根之螟;羊狠狼貪,以口覆城。」就是這麼用的。《莊子》〈漁父〉對「狠」字的定義:「見過不更,聞諫愈甚謂之狠。」可以讓你重新思維羊的性情,牧羊人都知道,羊的狠勁兒是難以想像的,據說,羊與羊在角觝糾纏時,是一點也不留情的,一定讓敵方腸穿肚破,才肯罷休。
歷史上的大事,如暴秦覆亡、王莽被殺、諸葛亮作出師表、武則天掌權、唐朝的安史之亂、北宋滅亡、馬關條約的簽訂、五四運動的興起,都是羊年發生;曹操、陳子昂、元稹、賈島、杜牧、歐陽脩、曾鞏、司馬光,甚至慈禧太后都是羊年出生。三陽(羊)開泰也好,吉祥如意也罷,這些吉利話、祝福語,都是人生不能免俗的應酬文化,羊不羊,不怎麼有關係,想要開啟新運或持盈保泰,恐怕要善用智慧,在人生的旅途上才能「泰」然自若。
大易六十四卦,緊接著履卦之後的是第十一卦的泰卦。序卦說:「履而泰,然後安,故受之以泰。泰者,通也。」作易者把泰卦安排在履卦之後,有一定的道理。履卦是講人立身社會的準則,強調道德實踐,依禮行事。履道不外乎行禮,講究知行合一,履天下之至險,然後臻乎通泰。也就是說君臨天下之人,能推誠於世,上下自然感而志通。「乾」「坤」開天闢地,為自然妙化之始;「屯」,說萬物的生育;「蒙」以養正;有生有養就有「需」求;飲食生存就有爭「訟」;訟之大者是興「師」;上下親「比」可以共存共榮,「小畜」生聚畜積,漸寖以成;「履」以辨治,動容周旋莫不中節。經過層層奮鬥,才以三陽開啟泰卦,這是作易者期待中的太平世。
乾卦文言傳云:「君子體仁足以長人,嘉會足以合禮。」繫辭上傳第八章:「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,而觀其會通,以行其典禮。」從「嘉會」「合禮」「會通」「典禮」,可知通泰與履禮的關係。學易的目的,大要有三:其一——「以通神明之德,以類萬物之情。」(繫辭下傳第二章);其二——「知周乎萬物,而道濟天下。」(繫辭上傳第四章);其三——「財(裁)成天地之道,輔相天地之宜。」(泰卦大象象辭)。泰卦可以說是作易者心目中最理想的時代,從大自然的天地交泰,天下的令主體會出財成天地、輔相萬物,以左右民,才是真正的極治。這種到達《中庸》所謂參贊天地之化育的天人合一境界,也正是易乾文言的大人境界。
《說文》云:「泰,滑也。」段玉裁注:「字從廾水,水在手中下溜甚利也。」滑則暢通無阻,「水在手中下溜甚利」,更說明了通達的周遍性。序卦云:「泰者,通也。」地天為泰,在自然界中,天地相交,萬物滋生,和暢順遂,這就是泰,這就是通。繫辭下傳第二章:「易窮則變,變則通,通則久。是以自天祐之,吉無不利。」所以,泰之所以為泰,是因為天地相交亨通,故可以泰,可以通,可以久。
天是陽氣,地是陰氣,陽氣上升,陰氣下沉,如果乾陽在上,則上升之氣恆上,坤陰在下,則下沉之氣恆下,陰陽不交,就永遠無法生養萬物,成就妙化萬物之功了。表面上看,天地究竟一上一下,天地實際不能相交。天雖然在上,但是天之垂象都是向下的,地雖然在下,但是地的生物都欣然向上。所以,古人主張天地之交是以氣不以形,所謂天地之交,是指陰陽之交。陰陽是對立又和諧,相反而相成的。天地相交,陰陽二氣相通。泰卦乾下坤上,陽下坤上,天在下地在上;清而輕的陽氣在下,濁而重的陰氣在上,在上的陰氣會往下降,在下的陽氣會往上升,一降一升,陰陽必然相交。雜卦云:「否泰,反其類也。」否,閉塞不通;泰,通達順遂。事類相反,一消一長,意義特別深刻。以人事論,君自為君,臣自為臣,則上下不交,離心離德;上禮賢下士,下鞠躬盡瘁,君臣相得益彰,志同道合,此人事之泰。《莊子》〈天運〉篇:「易以道陰陽。」一陰一陽之謂道,《易經》是以陰陽自然之運,歸結出自然之常,以為君子法。《論語》:「唯天為大,唯堯則之。」既主張自然之常的偉大,也表明儒家做人處事的方向。原始儒家在人間世的規律,是從自然界的規律,學習而得,領會而生。法自然,是履道坦坦、上下交泰的出路。

貳、說『卦辭』

泰,小往大來,吉亨。
一、釋卦辭
「泰」:
泰卦,乾下坤上,乾為天,坤為地,叫做地天泰。原來居上的陽氣下降,原來居下的陰氣上升,陰陽相交合德,水乳交融成泰。除了序卦外,《釋文》引鄭玄亦云:「泰,通也。」否與泰,反其類者也。否,陰陽閉塞不通;泰,陰陽交通無阻。通與不通,正是泰否的相反寫照。否泰既相綜又相錯,在泰極否來,否極泰來之間, 宜用心深細,才可亨可通,可大可久。
《尚書》箕子所獻〈洪範〉以治天下,所謂「彝倫攸敘」,是王者用倫常大法來建立秩序,以安天下黎民。「彝倫攸敘」,所標榜的要義,在上下有常,尊卑有序,不奪不亂,這是靜的關係;《易經》講的「上下无常,剛柔相易,不可為典要,唯變所適」,它講的是動的作用。乾之上六,所以亢龍有悔,是因為「貴而无位,高而无民,賢人在下位而无輔,是以動而有悔也。」(繫辭上傳第九章)九五之尊的王者之道,一切以民意為依歸,必使下情上達,上意下通,上下易位然後貞。坤為眾,乾為君,君能居萬民之下,正所以禮賢下士,使民安於下。老子云:「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」老子所指這位充滿睿智的聖人,就是領袖群倫的王者。
聖人:「明於天之道,而察於民之故。」(繫辭上傳第十一章)以地天泰的自然之理,來為君臣上下關係定位。君為陽,臣為陰,如天地陰陽交通,君臣之間也以推誠相與為貴。天地交而萬物通,上下交而眾志同,這才是大人的裁成天地之心,輔助萬物之志,這才是真正的吉利通泰之道。

「小往大來,吉亨」:
易例陰為小,陽為大。向外為往,指三陰自內往外去;向內為來,指三陽自外往內來。乾在上在外,坤在下在內,故有「小往大來」之象。陰陽上下相交,有「吉亨」之象。
正常來說,天在上,地在下,坤之三陰本來應居下卦,今往居於上,故曰小往;乾之三陽本來應居上卦,今來居於下,故曰大來。
就自然界的原理來說,下卦三陽之氣清而輕,其性往上騰升,上卦三陰之氣濁而重,其性往下降沉,陰陽交通合德,萬物得以遂其生長,這是自然天地之泰,生生之易,其要在此。
往人間上下關係看,大為君,小為臣。小往大來,在人事上的意義是,君臣志同道合,孔子答魯定公之問君臣使事之道,他說:「君使臣以禮,臣事君以忠。」(《論語》〈八佾〉篇)。君禮臣忠,這是人間上下之泰。聖人通天下之志,微旨於斯。
就天下人類社會看,陽為君子,陰為小人,乾陽代表君子來處於內,坤陰代表小人往處於外,君子得位於內,小人逸處於外,這是天下交泰。近悅遠來,不仁者遠矣,這是普天之下之泰。
從自然界的天地交泰,到人事上的君臣交泰,君子小人各安其位。言吉亨,則包括天人大小不同的亨泰了。
卦辭的意思是說:泰卦,下卦是三個陽爻,由上卦來居於內,上卦是三個陰爻,由下卦來居於外。陰氣上升,陽氣下降,小人遠離於外,君子器重於內。泰的環境是吉祥亨通的。


彖曰:泰,小往大來,吉亨。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。上下交而其志同也。內陽而外陰,內健而外順,內君子而外小人,君子道長,小人道消也。
二、釋彖傳
「泰,小往大來,吉亨。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。」:
小往大來,即陰往而陽來,詳見「釋卦辭」。
泰之為卦,乾在下,象徵天(陽)氣來於下,坤在上,象徵地(陰)氣往於上,這一來一往,上下互換,就體現陰陽之氣的交合,相反而相成,對立而和諧。《老子》第三十六章:「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。」陰陽異位而相交,天地交通以氣不以形,當乾道變化,陰陽合德,萬物順遂,就各正性命了,雲行雨施,品物流形,生機就無礙了。所以,天地交泰之後,萬物就能遂其通泰而生生不息了。

「上下交而其志同也。」:
於自然言,天地以「氣」交,遂成天地之泰;於人事言,上下以「心」交,乃成上下之泰。乾本在上,今在下;坤本在下,今在上,上下相交,象徵在上者能探求民隱,使上志下達;在下者能上體君心,使下情上通。「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卑高以陳,貴賤位矣。」(繫辭上傳第一章),上下、尊卑、貴賤等名分之定,在「尊重」不在「階級」,倫理之別在「互愛」不在「區分」。所以,形式上的尊卑、上下、貴賤,看似對立,能夠「上下易位然後貞」,精神上能以民為邦本,惟民聽是務,惟民視是悟,則和諧統一,而成上下之泰。聖人以通天下之志,故君臣志同道合,上下一心一德,憂樂若一志,天下為一人焉。

「內陽而外陰,內健而外順,內君子而外小人。」:
內卦三陽爻為乾,外卦三陰爻為坤,乾下坤上,陽來居內,陰往居外,故有「內陽外陰」之象。「乾,健也。坤,順也。」(說卦第五章),乾在內,有剛健之德,坤在內,有柔順之德,乾健在內,坤順在外,故有「內健而外順」之象。乾為君子,坤為小人,故有「內君子外小人」之象。
內陽外陰,內健外順,內君子外小人,此以內外釋大小。內卦三陽,行健不息,外卦三陰,厚德載物,外柔內剛,外圓內方,此健而順之德。以陽處內卦,是陽健君子在內,以陰處外卦,是陰順小人居外。君子處其內,以領袖群倫,各得其所,有親君子而遠小人,亦有重內輕外之意。

「君子道長,小人道消也。」:
乾為君子,其性向外奮鬥,故有「君子道長」之象。坤為小人,其性向內凝聚,故有「小人道消」之象。消長,猶增減也。
此以六爻的變化消長定否泰得失。陽爻增多,陰爻自然減少,反之,陰爻增多,陽爻就減少。於形勢言,君子多則小人少,小人多則君子少。陽卦在內,是君子得勢,陰卦在外,是小人失勢。君子道長,則成風化之功,小人道消,則民德歸厚矣。天下皆知近君子而遠小人,則天下通泰成風,世習焉有澆薄之理。
上下交泰,邪不能勝正,小人不能奪君子,君子信任於內,小人黜斥於外。君子道日長,小人道日消,漸陶冶,養聖功,醇乎其醇,泰乎其泰,所以,吉祥亨通。
彖傳的意思是說:泰卦卦辭說:「小往大來,吉亨」,這就是說天地之氣相交,萬物就能亨通暢達。上下能推誠相交,君臣之間就志同道合。泰的內卦是三個陽爻,外卦是三個陰爻。內卦有剛健的德行,外卦有柔順的德行。治平的大時代習於接納君子,排斥小人,就代表了君子的正氣一天天的發展,小人的邪氣一天天的消退。


象曰:天地交,泰。后以財成天地之道,輔相天地之宜,以左右民。
三、釋象傳(大象)
「天地交,泰。」:
泰卦乾下坤上,乾為天,天本在上而來居於下;坤為地,地本在下而往居於上,此天地相交而能權變通泰。
天地上下易位,陰陽相交相通,萬物欣然暢茂,生機盎然,就是泰卦的整體現象。

「后以財成天地之道」:
乾為君,有「后」之象。
《爾雅》〈釋詁〉:「后,君也。」效法天地交泰,以裁成輔相天地,皆聖君之事,故稱「后」。
財,《釋文》:「財,裁也。」所以「財」有剪裁之意。李光地云:「凡天地之所有而人制用之者,謂之財成。」天地相交以妙化萬物,若經緯交織而成布帛,布帛未經剪裁,無以成衣裳,發揮絲麻的效用。聖人治天下,宜就自然宇宙造化之工作布帛,以國計民生作身體,量度其身,裁而衣之,以盡自然之用。《書經》〈皋陶謨〉:「無曠庶官,天工人其代之。」自然妙化萬物,聖人「開物成務,冒天下之道」(繫辭上傳第十一章)財成天地之道,舍天工人代而弗由,開物方能盡物之功。為天下計者,應善體天地交泰的權衡變通,以裁自然之衣,成天地之用。積極開發運用,就天地所生,裁之成之,發揮致用之功,如天地有寒有暑,有天下者因之治曆法,定四時。

「輔相天地之宜」:
輔,輔助。猶曾子曰:「君子以文會友,以友輔仁。」相:扶助。猶「師冕見,及階,子曰:『階也。』……固相師之道也。」(《論語》〈衛靈公〉篇)之「相」。李光地:「天地所未有而人興作之者,謂之輔相。……財成言其始,輔助言其成。」輔相天地之宜者,隨自然之所宜,而參贊扶助其不及,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,此自然之運。稻、麥、黍、菽、稷,因地勢,興土宜,此輔相之智慧。《淮南子》〈脩務訓〉:「夫地勢水東流,人必事焉,然後水潦得谷行,禾稼春生,人必加功焉,故五穀得遂長。」此之謂也。

「以左右民」:
中爻九三、六四、六五,上互為震,居東方之位;中爻九二、九三、六四,下互為兌,居西方之位,就南面為君而言,東西有「左右」之象。左者,佐也。右者,助也。
莊子以「內聖外王」四字概括儒家之學,聖人盡己盡人盡物,以參贊天地化育,莫非仁學之大用。乾文言云:「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,與日月合其明,與四時合其序,與鬼神合其吉凶。」最終的目的皆在造福人群。財之成之,是盡天地自然之用;輔之相之,是扶助萬物生養之宜。為萬世開太平,自以左右民始。
大象的意思是說:天地陰陽之氣交泰,萬物滋生不已,這叫做泰。聖人治天下,仰觀天象,以明四時——春夏秋冬,俯察地理,以定四方——東西南北。然後考察土地在不同地域不同季節之所宜,開發適合栽種的食物,扶助自然生長,供應民之所需,教民育之以時,用之有節,因土興宜,各任智力,以來幫助天下黎民,遠近富足有餘。

參、說『爻辭』

初九:拔茅茹,以其彙,征吉。
象曰:拔茅征吉,志在外也。
一、釋初九
「拔茅茹」:
中爻九二、九三、六四,下互為兌,錯艮,艮為手,有「拔」之象,初爻變,巽為陰木,有「茅」之象。下卦三陽相連,有「茹」之象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茹,叚借為挐。」挐,音ㄖㄨˊ,《說文》:「挐,牽引也。」此指牽連不斷貌。茅茹茅草根相互牽連,比喻同類互相牽連。
泰卦的基本特性,在上下相交,所以,上三陰爻就要來居於下,下三陽就要往居於外。下三爻,三陽同體,初九為泰卦的開路先鋒,有帶頭往上奮鬥的意願。又本爻變,泰卦變為地風升卦,也有由下往上升的現象。
初九居下卦之始,陽居陽位,具陽剛之德,有上升的帶領作用,九二、九三也有志一同,就像拔除茅草一樣,茅草根生性牽連一起,拔一株茅草,連帶的其他茅草也自然牽連拔起,楊萬里《誠齋易傳》:「一茅拔,眾根隨。一賢舉,眾後歸。」初九鴻圖伊始,正當君子有為之時,要找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奮鬥,「德不孤,必有鄰」,此之謂也。

「以其彙」:
下卦三陽相接,有「彙」之象。以,因也。彙,類也。
泰卦上三爻皆陰皆柔,下三爻皆陽皆剛,故初九與六四、九二與六五、九三與上六,皆相應與。以泰卦言,初九以剛爻上與六四的柔爻相交相和,有積極的奮鬥性。初九、九二、九三,乾之三陽同體,攜手向上發展,是以類相從,所以說:「以其彙」。處天地交泰之初,只有努力前進,才能開花結果,因有志同道合的朋友,不但自己前進,還要連帶九二、九三,一齊同行,團結創業。

「征吉」:
征,往也。指往前奮鬥。初九自內往外,上有六四正應,故吉。
初九的意思是說:初九具有陽剛之才,又有同類的知己,就好像拔茅草,因為茅草根相互牽連,拔一株連帶著也拔起其他的茅草。因為都是志同道合、賢德之士,所以,攜手往前打拚,是吉利的行為。

「象曰:拔茅征吉,志在外也。」:
初九與六四相應,有「志在外」之象。
泰之為通,在交與不交,初九與六四相交,所以奮然往前相應。乾之三陽同體,心同志同,「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」,何況是三陽同志,又有相應的六四作後盾,故曰拔茅征吉。
初九與六四正應,故曰:「志在外。」《誠齋易傳》云:「君子之志,在天下,不在一身,故曰志在外也。」是以從君子的廓然大志來擴充解釋。《論語》〈顏淵〉篇:「舜有天下,選於眾,舉皋陶,不仁者遠矣。湯有天下,選於眾,舉伊尹,不仁者遠矣。」不仁者遠矣,眾賢乃至,同類相求,同氣相應,一起相聚前進,所以行其志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初九有陽剛之才,又有講道義的同志,像拔茅草一樣,只要拔一株,就會牽連帶動其他人,一起往前奮鬥,君子之朋只要攜手前進,一定是吉利可為。陽剛的初九,外有柔順的六四相應,所以,立志向外發展。


九二:包荒,用馮河,不遐遺,朋亡,得尚于中行。
象曰:包荒,得尚于中行,以光大也。
二、釋九二
「包荒」:
初九為茅,有「荒」之象。九二在初爻之外以包初,有「包」之象。包,容也。荒,《說文》:「荒,本亦作巟。」段注:「引申為廣大之稱。周頌:『天作為高,大王荒之。』傳曰:『荒,大也。』凡此等皆叚荒為巟也。荒,蕪也。荒行而荒廢也。」包荒者,包容廣大之義。
九二爻以陽剛居下卦之中,上應柔順中正之君。君臣同德,六五以柔中的明君,專任九二剛中的賢臣,所以九二雖居臣位,卻為本卦之主,正是彖傳所謂:「上下交而其志同也。」所以,治泰之道,以九二為主。其餘諸爻都仰賴九二的調和。此爻包容廣大,泰卦乾為天,坤為地,天在地下,是天包容了地,其包容可謂至大,有容乃大,至虛為先。
當泰之時,九二體健居中而用乎泰,六五委天下於九二,九二如何平天下?主要看九二如何作為?《誠齋易傳》云九二致泰之道:「其綱一,其目三。」「綱一」,指的就是「包荒」。

「用馮河,不遐遺,朋亡。」:
中爻九二、九三、六四,下互為兌,兌為澤;又本爻變,下互為坎,坎為水。中爻九三、六四、六五,上互為震,震為足。震足在兌澤(或坎水)之上,故有「馮河」之象。用,因也。馮河,徒步渡河。猶暴虎馮河的「馮河」。
九二和六五相隔,有「遐」之象,二有「馮河」之勇,隔九三、六四之爻,以就六五之君,有「不遐遺」之象。遐,遠也。遺,棄也。
下卦乾之三陽同體,有「朋」之象,九二和六五相應與,喪初九、九三之朋,有「朋亡」之象。朋亡,喪其朋類也。
九二為泰卦之主,處泰之道,合起來看,有一綱三目,分開而言則有四德。只有包荒,大度能容,容得下人所不能容,才叫含弘光大,包容無邊。在天地交泰之時,主事者有包荒八方之心,才能遂包荒天下之志。
有容天下之德,仍要有膽識,有智慧,有決心。「用馮河」,下卦為乾,乾健利涉大川,二為陰柔之位,非馮河之勇,剛決果斷,不足以濟事,此言九二之勇。「不遐遺」,不遺遐的倒裝句,不遺棄遐遠的賢者。九二大公無私,識人用人不以親疏為厚薄,苟有可用之人,雖遠不棄,不使遺逸在野。「君子之於天下,無適也,無莫也,義之與比。」(《論語》〈里仁〉篇)此九二之義。「朋亡」,不結朋黨,不營私之謂也。時之既泰,則不免習於安逸,耽於友朋酒樂之中。絕其昵習,不偏不阿,不牽於人情,斯可明可大,可通可久。禁奢侈,則敢害於近戚;限田產,則敢妨於貴家。不牽於朋比,不附於偏黨,此九二之公也。

「得尚于中行。」:
九二和六五正應,有「尚」之象;九二正應的六五,居上卦之中,有「中行」之象。尚,配合。中行,指具有中道之行的人。
九二以剛中居下,六五柔中居上,二五相應,為泰卦之主,具有中行之德,能配合六五中行之君,真正做到「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,曲成萬物而不遺。」(繫辭上傳第四章)
九二爻的意思是說:九二這一爻有包容萬物的德性,又能具有如渡河之勇的果斷能力,能禮賢下士,不遺棄遠方的賢達之人,不親昵近戚朋類之人。凡事大量能容,大公無私,能守中庸之道,往上配合六五柔順中正的德性。

「象曰:包荒,得尚于中行,以光大也。」:
本爻變,下卦為離,有「光」之象。下卦為乾,有「大」之象。「包荒」是九二中行之德中的首務,能「包荒」,才能做到「用馮河」、「不遐遺」、「朋亡」等三種具體的德性,所以,特別概舉「包荒」,不及其餘,其他德性,實包含其中。來註云:「曰包荒,兼下三句而言也,孔子小象,多是如此。」含弘包荒,有容乃大。有果決之勇、不遺遠士,不親近昵,以中道之臣而上合中行之君,豈不光明正大?
小象的意思是說:經略天下,能具有包容廣大等四種德性,就是行中道的賢臣,往上自然能配合中行之君。這是九二具有陽剛又有柔中之德,光明正大,大行泰道於天下。


九三:无平不陂,无往不復,艱貞无咎。勿恤其孚,于食有福。
象曰:无往不復,天地際也。
三、釋九三
「无平不陂,无往不復。」:
中爻九二、九三、六四,下互為兌,兌為澤,錯成艮,艮為山,地有山有澤,有「无平不陂」之象。下卦為乾,乾為天,初九、九二、九三,皆為陽爻,表示陽氣上升。上卦為坤,坤為地,六四、六五、上六,皆為陰爻,表示陰氣下降。九三當上下之際,象徵陽氣上往,陰氣下降,有「无往不復」之象。陂,讀作ㄆㄧˊ時,《說文》:「陂,阪也。」阪,山坡。若讀ㄅㄧˋ時,《廣韻》:「陂,傾也。」傾斜不正。前者為本義,後者為引申義。
九三居下乾三陽之上,上坤三陰之下,正處內外卦過渡之間,當泰之極致,泰來否極之時。泰之下卦至乎極,物極必反,正如平地之極必為斜坡,平坦到了盡頭,自然就會走向傾斜,所以說:「无平不陂。」這是客觀的規律。花開花謝,日出日落,春去秋來,未有往而不返者,九三處三陽最盛最極的轉捩點,三陰當復返於下卦,這是天理之必然,所以說:「无往不復。」「往」指泰卦三陽由下往乎上,成為否的上卦,「復」指泰的三陰,由上來於下,回復否的下卦,天地各復其位,泰極反否,否極反泰,此天之理也,亦物之理也。

「艱貞无咎」:
三爻陽剛不中,有「艱」之象。陽居陽位,有「貞」之象。泰之九三,處上下卦交接之際,猶乾之九三:「君子終日乾乾,夕惕若,厲无咎」有「艱貞无咎」之象。
有往就有來,此自然之理,承平日久,安逸日生,國無外患國恆亡。然「泰」非不可保全,思持盈保泰,必須「泰而不驕」,履霜堅冰,居安思危,不致稍有懈怠,必艱貞守正,才能常保其泰。於人事言,謹守本分,不敢邪僻,問心無愧,不敢般樂,這才是處泰之道。
九三雖處憂虞之地,但陽居陽位,以正自守,臨節不變其操,臨難不改其色,路遙知馬力,板蕩識忠貞,故雖處境艱難,最後得以无咎。

「勿恤其孚,于食有福。」:
坎為憂,有「恤」之象。中實,有「孚」之象。九二、九三、六四,下互為兌,兌為口,有「食」之象。恤,憂也。孚,誠也。食,食祿。福,福祉。
平者必陂,往者必復。三陽在上,總有升時,三陰在下,早晚下降。九三上有相應的上六,三上相交,誠信篤厚,契合無間。「勿恤其孚」,言不用擔心別人懷疑自己的誠信。一個處艱難能守貞不變其節的人,是不會被人懷疑的,所以不用擔心別人憂虞不信。「于食有福」。食指食祿,福指福祉。九三本有「終日乾乾夕惕若」之憂,然誠信昭昭,受知於上六,能得其所求。九三、上六不但推心置腹,往依上六,食祿有得,所以雖處驚逢大革、變動不居的危局,卻能福祿永終。
九三爻的意思是說:九三面臨上下卦巨大變革的關鍵,到了物極必反的關頭,就好像平坦的道路最後一定會傾斜,過往的事物,到了盡頭一定會回到原點。處在世局危急的大時代中,只要艱苦守正,堅持大節以行事,就不會有過失。由於形勢坦蕩蕩,不用擔心別人懷疑自己的誠信,同時能長久地享有食祿幸福。

「象曰:无往不復,天地際也。」:
下卦為乾為天,上卦為坤為地,泰否相綜相錯,九三爻處於內外卦之間,有「天地際」之象。
平則陂,往則復,泰久必否,否久必泰,九三爻兩言「无……不……」,正是易理循環變動的基本認知。作易者所以於九三反覆設誡,只因九三居於乾坤上下內外交接之處,下乾上坤則成泰,下坤上乾則為否,否泰相因,警惕彌深,不可不察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九三爻提到「无往不復」的道理,是因為九三處於上下交接之處的原因啊!


六四:翩翩不富,以其鄰,不戒以孚。
象曰:「翩翩不富」,皆失實也。「不戒以孚」,中心願也。
四、釋六四
「翩翩不富,以其鄰。」:
坤之三陰自外向內而來,有「翩翩」之象。泰否相綜,中爻六三、九四、九五,上互為巽,巽為市利三倍,有「富」之象。風天小畜之九五:「有孚攣如,富以其鄰。」六五、上六兩爻從六四相伴相隨,有「以其鄰」之象。鄰,類也,指六五、上六說。
《說文》云:「翩翩,疾飛貌。」比喻鳥輕盈飛翔之姿。小畜之九五曰富,以陽爻也;泰之六四曰不富,以陰爻也。易以陰虛為不富,此爻為陰爻,陰小而虛,有謙虛不自滿之意。
泰之上下卦,諸爻分別相應相與,六四柔順居位,其志在初,六五志在下之九二,上六亦應九三,三陰皆有正應的對象,同為志在趨下。六四居坤之首,一旦率群下飛,翩翩然來,與其鄰六五、上六所志相同。三陰皆居下之物,今率群而來,三陽乃處上之物,躍躍然往,乃天地交泰也。六四處上卦之初,當內外之際,陰陽交泰之時,既發動下求初九,六五、上六群陰遂從六四以求陽。
初九「拔茅征吉,以其彙。」 以其向上難,故曰拔;六四「翩翩不富,以其鄰。」以其趨下易,故曰翩翩。坤上群陰謙虛以求下,乾下剛正包容以向上,上下志同信孚,乃君臣交泰也。

「不戒以孚」:
中爻九二、九三、六四,下互為兌,兌為口,有「戒」之象。戒,勸誡。以,而也。孚,信也。
六四其志在初,並偕其類而來,相從而下,三陰求陽,所志相同,不待勉強,自然而應。六四不須勸誡遊說,皆虛心求陽,六五上六皆誠心,連袂而從六四應下之三陽。
六四爻的意思是說:六四正應的初九,群陰心志相同,虛心柔順一同下求正應的對象,而且誠心誠意,不用勸勉,翩翩然而來。

象曰:「翩翩不富」,皆失實也。「不戒以孚」,中心願也。
「翩翩不富,皆失實也。」:
陰虛陽實,三陰往於外,皆失其陽,有「失實」之象。
上卦坤體,純陰無陽,故曰失實。不惟六四失陽,六五、上六亦皆失陽。所以說,皆失實也。四處多懼之地,虛而求實,陰而求陽,故三陰虛心來居下,以合和相得,方不失實,不失實則陰陽交泰矣。

「不戒以孚,中心願也。」:
九三「勿恤其孚」,六四「不戒以孚」,三、四處上下交接之際,以誠相待,雖處憂虞而無咎失。六四求陽,六五、上六不待告誡而同往,蓋心志相同,心誠求之,所見三陽奮然而上,三陰即翩然往下,一來一往,誠心往求,何戒之有?坤之三陰,本居於下,雖往處於外,非其所志,當泰之時,志在求陽,故隨六四以趨下,是三陰心中共同的盼望,所以說:「不戒以孚,中心願也。」
小象的意思是說:六四「翩翩不富」,是因為三個在上位的陰爻,都失陽而虛心下求正應的對象。「不戒以孚」,是因為三個陰爻內心都真誠求陽。


六五:帝乙歸妹,以祉元吉。
象曰:以祉元吉,中以行願也。
五、釋六五
「帝乙歸妹」:
六五居尊而中,下有正應之九二,有「帝乙」之象。九三、六四、六五上互為震。九二、九三、六四下互為兌,上震下兌為雷澤歸妹卦,故有「歸妹」之象。兌為少女,故有「妹」之象。
商朝以帝王多以天干為名,諸如帝乙、盤庚、太甲、武丁皆此類也。殷商帝王以「乙」為名者凡三人,《易乾鑿度》云:「易之帝乙為成湯,書之帝乙六世王。」另外,《左傳》哀公九年傳云:「微子啟者,帝乙之元子也。」
據王國維《觀堂集林》考證,以為帝乙為紂王,以其少女嫁給西伯(後來的文王),另一說是紂王之父,以其少女嫁給王季(季歷,文王之父)。按:商日受周之壓力,或以和親為策,以為緩兵之計,如漢之於匈奴。帝王嫁女,不必從殷始,此特言帝乙歸妹,或自帝乙訂有公主下嫁之禮。帝王之女,恃貴而驕,自不待言,帝乙訂嫁女之禮,意或在抑女尊婿,禮今不傳。惟漢制有「尚主」之法,綱鑑稱唐太宗「以南平公主嫁王敬直,敬直,珪之子也。先是公主下降,皆不以婦禮事舅姑,珪曰:主上欽明,動循禮法,吾受公主謁見,豈為身榮,所以成國家之美耳,乃與妻就席坐,令公主執笄,行盥餽之禮,是後公主始行婦禮。」尚主(娶公主)之法,旨在使婿未屈於婦。此以帝乙歸妹(帝王嫁女)設喻,強調六五之尊下,從九二之正應,有如帝乙歸妹之禮,才能國泰民安。
六五以陰居柔位,五又為天子之尊位,位極尊而性極柔,應該紆尊降貴,屈己之尊以順從正應之九二。帝王之女下嫁臣屬,也要降其尊貴,順應其夫,以陰「從」陽,其餘更不必言,就古人言,這是天經地義、合情合理之事。《誠齋易傳》:「王姬之貴,不有其貴,而貴其夫;君人之尊,不居其尊,而尊其賢。此六五以柔中之君,而下從九二剛中之臣也。」就是最好的註腳。

「以祉元吉」:
六五柔居中位,下應九二之剛,降尊從夫,享受幸福,故有「祉」之象。以,因也。祉,福也。元,大也。
六五屈尊從九二,蓋柔順之明君,惟陽剛之賢臣是賴,乃君任其臣以通泰平治,「君使臣以禮,臣事君以忠」則天下治,夫婦相敬如賓則家業興盛,君臣以義相得則國運昌隆。以祉,即因之而受祉,六五能夠屈尊以從陽則必受福祉。元吉,則指大大的吉祥吉利。六五與九二志同道合,則泰之福不止於君臣上下,且將溥於天下,在整個求治天下之泰的過程中,自然就能取得最大的圓滿成功。
六五爻的意思是說:六五的環境,像帝乙嫁女兒要降尊從夫一樣,六五之君要降其尊貴,順從賢臣的治泰,如此就會因此大大享有治平天下的福祿。

象曰:「以祉元吉,中以行願也。」:
六五居上卦之中,故有「中」之象。六五與九二正應,故有「行願」之象。
六五雖然處尊貴之位,然坤陰志在下,上卦自非久留之地,審知降尊下從九二,是出於心中所願,自然而然,順勢而趨,福慶之來,亦必然大大吉利。六五以柔中處君位,有虛中之德,屈尊從下,即其中行,能禮賢下士,自是六五之中道。通泰天下,國泰民安,此君之所大願,復與賢德之臣推誠相交,用中行事,不待勉強,故能在泰的環境中,獲得最大的福祉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「以祉元吉」,是因為六五柔順之君,能以中道施行心中的願望。


上六:城復于隍,勿用師,自邑告命,貞吝。
象曰:城復于隍,其命亂也。
六、釋上六
「城復于隍」:
來註云:坤為土,本爻變艮,有大離之象,中虛外圍,艮又為門闕,故有「城」之象。艮錯為兌,兌為毀折,故有「城復于隍」之象。城,城牆。隍,無水的護城河。
《說文》云:「隍,城池也。有水曰池,無水曰隍。」城復于隍,是說城牆傾倒崩塌,城牆的土又填回原來取土之地。隍是城牆外乾涸的壕塹,城牆之築即由此掘土堆疊而成。
上六當泰的終結之際,上卦的坤必反於下,而居其所當之位。泰之終,即為否之始,所謂泰極否來也。上六居於通泰之極,依客觀的自然規律,窮極必變,終於馴致其道而成否。泰極而否,故以城牆傾圮,回復到隍設諭。
泰的上六,陰盛陽衰,亦「君子日消,小人日長」之極,一治一亂,一存一亡,質數互變,自古而然。詩曰:「高岸為谷,深谷為陵。」良有以也。上六一變,泰綜為否,又形成內小人外君子的局面,小人嘯聚於朝,君子遺佚於野,國之喪邦,莫近於是。君子盡去,不亦如城之傾覆?

「勿用師」:
坤為眾,中爻九三、六四、六五,上互為震,本爻變,九三至上為離,離為戈兵,戈兵眾動,故有「用師」之象。
上六為泰之極,物極必反,盛極必衰,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,不可以用兵。當泰之極,民習於承平既久,雖欲興師,孰為之用?古制兵農合一,平日務農,戰時遂以為師,召之禦敵,固無不可。今處泰極,亂之至也,雖有用師之命,民心離散,不可得矣。

「自邑告命」:
坤為地,有「邑」之象。中爻九二、九三、六四,下互為兌,兌為口,有「告」之象。中爻下兌綜為巽,故有「命」之象。邑,所居之邑,指近身之處而言。
處泰之極,天下將亂,民心渙散,此時上下離心離德,師不可用,就只能「自邑告命」,誥命不能通行天下,只能行於近身寵幸之人,統治者的威信,臻乎此難以有為矣。否道已成,命不行矣。

「貞吝」:
上六陰居陰位,正位有應,有「貞」之象。
上六雖居正位之地,有正應之九三,然處通泰之極,窮極必變,雖守正行事,思持盈保泰,然為時已晚,無補於事,人力難回天了。
上六爻的意思是說:上六處於泰的終了之時,上卦的坤一定要回到下卦原本的位子,就好像城牆倒塌,又回到原來的取土之地。到了這個時候,在上者聽讒偏佞,君子盡去,小人當權,統治者的權威盡失,民心渙散,想興兵平亂已經不可能。命令只能達於身邊近臣,雖然守正,也只能徒增羞吝而已。

「象曰:城復于隍,其命亂也。」
上六處泰日久,安於逸樂,惟佞臣專聽,讒言是用,小人日隆,君子日蹙。上下蒙蔽,不覺禍成,正是小人道長,君子道消之時。所以,政權移鼎不遠,若城將復於隍。
內君子而外小人,為泰,內小人而外君子,為否。小人既近於大位,君子必引朋而去,朝中無君子,則國危矣。「命亂」,即國君的亂命。由泰而否,雖自然之運,亦人謀不臧,故耳。歐陽脩云:「雖曰天命,豈非人事哉?」或庶幾乎聖人繫辭深戒之意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城復于隍,是因為政令的紊亂造成的。


肆、泰之『用』
一、泰極否來 否極泰來
否極泰來,是安慰人的話,給人帶來無限的盼望,我們這個民族五千年來練就了一身堅忍的功夫。無論在文化精神的錘鍊上,或是歷史盛衰的過程中,中華民族最擅長的是咬緊牙根,發揮無窮的韌性,不到最後關頭,絕不輕言放棄。所以,我們這個民族,面對逆境的能力特別強,後來居上的經驗特別豐富。「黎明之前,必有黑暗。」這種高唱入雲的老調,成為我們文化生命中的天然強壯劑。「殷憂啟聖,多難興邦」,自然就成為我們政治生命的指南鍼,讓我們這個民族成為不倒翁,從來沒有亡過國,這都拜「否極泰來」的勸慰,黃皮膚的中國人,天生就有了這個胎記,這不是壞事。
序卦說得很明白:「履而泰,然後安,故受之以泰。泰者,通也,物不可以終通,故受之以否。」從一陽復始,經過臨,然後三陽開泰,經過天地無情的肅殺、淬煉,才有通泰之時,然而泰之來有層層的艱難,不旋踵間就又進入否境,安逸的日子總是一閃而過,人生的旋乾轉坤,不是說了算!所謂「剝極而復」、「否極而泰」,凡事不是口頭上的「堅此百忍」就能輕鬆過關。處逆而亡,受挫而敗的遠比破繭而出,力挽狂瀾的多得多,人生並不容易,就像屯卦所說:「動乎險中大亨貞」,動乎險出乎險,絕不是一蹴可幾的事,他需要多少的智慧才能履險如夷,所以,我們必須明明白白的看清: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」,是鐵錚錚的事實!
泰極否來,才是活生生的警惕;樂極生悲,才是血淋淋的教訓。泰卦的九三,告訴
我們:「无平不陂,无往不復。」九三的環境是下卦之終,正是處於下卦泰極否來的處境,這是最堂而皇之的告誡。否極泰來,讓人從斑斑血淚中產生力量;泰極否來,讓人從血淚斑斑中留下遺憾。在多災多難的人生中,我們要有否極泰來的求生意志;在多采多姿的社會中,我們更要有泰極否來的憂患意識。改變不到最後關頭,絕不輕言清醒的劣習,履了霜就要有堅冰之患,落了葉就要有知秋之明,持盈保泰不是普通人都能把握的常道,所以老子:「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。」(第九章)的「戒盈」,就可以作為泰極否來的註腳。物不可極,是人生沉重的戒語;但是事實上,在自然的生成變化中,物必有極。同樣是太陽,有旭日東昇,有日正當中,也有夕陽西下;雖然如此,太陽下山,明天依舊爬上來。所以,在物極必反的規律中,如何窮變通久,就是萬物之靈的人和禽獸不同之處。泰之時有其徵兆,否之時也有其端倪;慎微誠終,是聖人的超凡智慧;知所先後,是中道的錦囊妙計。否極泰來也好,泰極否來也罷,「大明終始,六位時成,時乘六龍以御天。」就是作易者留給我們通泰天下的一把有用的鑰匙。

二、相反相成 裁成輔相
泰之為卦反其類,乾下坤上,天本應在上,地本應在下,惟若天高高在上,地低低在下,則天地不交何以致泰?萬物不交何以亨通?本卦以上下交不交,看事功泰不泰,天地互動交流,非反其類不行。此從天地易位言之,就人事言,荀子云:「上下易位然後貞。」亦泰之道也。
否泰乃相替之卦,既相綜又相錯,一切的窮通、壽夭、是非、成敗、得失、榮辱、進退、損益、盛衰、吉凶,都是相互交替,大自然離不開這個原則。自然現象中的消長盈虛、斗轉星移、寒來暑往、春去秋來、花開花謝,人生現象中的生老病死、婚喪喜慶等等,也離不開這個交換原則。
《老子》第二章:「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形,高下相盈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,恆也。」也說明了相反相成、相因相輔的道理。就自然之理來說,有往就有來,有平就有陂,有通就有塞,有泰就有否。人在體會這個客觀的循環規律之餘,就要憑藉人能以補天工,《易》繫辭傳云:「開物成務。」《尚書》提出:「天工人其代之。」泰之大象說:「天地交泰,后以財成天地之道,輔相天地之宜,以左右民。」財(裁)成輔相都是人能睿智之功,在宇宙自然的基礎上,以人為補其不足,因自然而改造之,才能「知周萬物而道濟天下」(繫辭上傳第四章)。因為萬物皆備於我,所以天工人其代之,是人類的責任。
裁成天地之道,輔相天地之宜,就必須領會自然相反相成的道理,自然之運在循環交替中的表現就是相反相因,從時間上說,聖人因天象之變化裁制四季二十四節氣;從空間上看,聖人因地理之廣袤,興土地之所宜,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,高者植黍,下者種稻,此聖人輔相天地之宜也。能盡物之性,非參贊天地者不能為。
人間有上坡必有下坡,方才一帆風順,頃刻之間就波濤洶湧。人生旅途沒有直線,經常在曲折變化之中。曲折之中有周全之道,屈就之中有伸展之功。想要成就不凡的事功,就要有知周道濟的抱負。聖人裁成天地,輔相萬物,皆從配天法天來懂得相反相成的自然之理,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左右逢源,知進退,明得失,知存亡,辨凶吉,泰卦的通達自然就在其中。

三、拔茅以彙 翩翩以鄰
易乾文言的九五是這麼說的:「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,水流濕,火就燥,雲從龍,風從虎,聖人作而萬物睹,本乎天者親上,本乎地者親下,則各從其類也。」泰卦是由三陰的上卦與三陽的下卦組成。泰卦的初九是向上奮鬥的帶頭者,下卦乾之三陽同體,初九帶頭向上,九二、九三以類相從。泰卦的基本成就在上下互相交通,初九志在上卦相應的六四,又有九二、九三相隨,在人生奮鬥之初的道路上,有通泰的有利條件。有相應與的六四,代表有很好的機會;有開展鴻圖的合作夥伴——九二、九三,代表有很好的人際關係,有天時有人和,就有了絕佳的創業條件。
志在外的初九,往前奮鬥能吉利的關鍵是擁有一批志同道合、血濃於水的同志幹部。一個「拔」字道盡泰的環境沒有白撿的成就,好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。泰之為泰必須陽剛守正的君子付出實際的行動,只有流汗耕耘,才能歡樂收割,此其一;二人同心其利斷金,屯之初九,利在建侯,同樣說明開創任何基業,都要有合作的夥伴,單打獨鬥是闖不出什麼名堂的!泰之來,拔茅茹,以其彙,啟示我們行險儌幸不是正途,一步一腳印,才能創造泰卦的美麗人生。
同樣的道理也發生在上卦的三陰,六四帶頭向下,六五和上六也是以類相從,跟著往下和下卦三陽交通。初九向上求陰難,所以說:「拔」;六四向下求陽易,所以說:「翩翩」。上卦的三陰志在求陽,其志相同,自然結為命運共同體,當帶頭的六四志在初九,有實際的行動時,其鄰(類)的六五與上六,不待勸說,自然連袂來附,以應下卦之三陽。上卦純陰之卦,六四、六五、上六皆失陽,一旦虛心求下,隨即陰陽交泰了。
下乾的三陽,奮奮然往,上坤的三陰,翩翩然來。拔茅茹以其彙,翩翩不富以其鄰。在彼此求陰的志願中,初九與六四的相應相與是焦點,上下其餘諸爻,則是出於誠心誠意的共同奮鬥。泰卦貴在上下交通,雖然初九與六四、九二與六五、九三與上六分別正應,本身就具備了相交相通的天然條件。下乾的三陽同體與上坤的三陰同志,更促成了上下相交的厚實基礎。任何單一的結合都必須建立在誠心相交的基礎之上,一陰一陽才能成為最佳拍檔。就人生事業或志業的開展而言,群體合作,賢人相引,是另一種重要的力量。有志於成為各行各業的領袖,甚或成為旋乾轉坤的大時代人物,群德的養成,才是有容乃大的直達車。

四、包荒用馮河 朋亡不遐遺
泰卦的六五,柔居中位,下應九二之剛,紆尊降貴如帝乙歸妹,位極尊而性極柔,就泰的環境而言,九二自然就成為本卦之主。九二以陽剛居下卦之中,六五是柔中的明君,九二是剛中的賢臣。九二雖居臣位,卻是治泰的核心對象,也是決定通泰與否的關鍵人物。
得天子的專信專任,自然是剛正有為之臣,九二與六五相應,就君臣而言是相得益彰,交通無礙。執一國之權柄,自以慰天下蒼生為念。憂天下不憂己私的人,才算是仁者;嗜欲寡、練達深的人,才算是智者;行事無輕重厚薄之分,惟義是斷,不畏人不懼勢的人,才算是勇者。仁者有容人之量,智者有識人不惑之才,勇者有大無畏之膽。智仁勇三者皆備,以天下為己任,始可通可泰。
九二至少必須具備四個條件,才是擔綱大時代的舵手。這四種德行,分別是包荒、用馮河、不遐遺、朋亡。有此四德,才能以中道定天下。
四德之中,以「包荒」為首,有容乃大,是四個具體條件的根本大德。儒家所法自天的「大」,道家所致其極的「虛」,以及佛家的五蘊皆「空」,各家雖有不同的建構,一切莫非包容之意。有多少胸襟,做多少事業。泰之為卦,地在上,天在下,天包乎地,可謂至大的包容。包荒,即包容萬方之謂也。君子所以不器,意在包容一切。能包容一切異見,就能忍所有異人,近悅遠來,非徒然之故也。
其次「用馮河」,下乾三陽同體,九二居其中,乾至剛至健,利涉大川。馮河不只是腳力之行,非膽力無以致其功。古今成大功立大業者,都有「自反而縮,雖千萬人吾往矣」的膽力。有仁而無勇,但見空泛,浮光掠影,春夢了無痕;有智而無勇,不亦紙上談兵,能放厥辭而已。
其次,「不遐遺」,九二得六五信任專寵,居廟堂之高,要時時以遺佚賢達之在江湖者為念,使朝無退臣,野無遺賢。劉玄德三顧草廬,得見臥龍諸葛;齊懷公欲見東郭野人,五反而得見,皆求天下奇才也。用人惟才,內舉可以不避親,外舉可以不避讎,使四方君子來聚於內,共商國是,不遺遠賢,不忽近材,人才濟濟,政事之泰庶幾乎可成。天地曲成萬物而不遺,治天下之泰者,不棄遠賢,才能成就曲成天下之功。
「朋亡」,九二以剛居柔,果決有為,要成就不平凡的志業,就要有不平凡的割捨,以大是為是,以大非為非。乾之三陽同體,在大公無私的道路上,喪其朋類,方不淪為朋黨之間。坤卦彖傳云:「西南得朋,乃與類行;東北喪朋,乃終有慶。」以情交通,故與類行;以公從事,乃終有福。不結黨,不營私,泰之大業可成;安於大位,耽於酣酒,否之消息將現。
九二包荒,用馮河,不遐遺,朋亡。才能以中道行天下,「非至道,至德不凝焉!」有治天下的機會,捨養德、養量、養智、養識、養膽,不知其可也!

五、平陂往復 城復于隍
經營人生之泰,從初九的賢人相引,共同奮鬥,到九二的得有國者的支持,以德智仁勇為經,以中道為緯,開創泰道的康衢大路。「治大國若烹小鮮」,除了用心深細之外,還要有具體可行,可以大可以久的德性。泰之為泰,這條人生的好路並不好走,它並非無往不利,也不是無攻不克。「禍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禍之所伏。」(《老子》第五十八章語),人生的福禍往往相反相因,連在一塊。在大步向前走的泰之大路上,時時要有物極必反的警惕。
上六處泰卦之極,一治一亂,一亂一治,歷史總是如此不斷的倒演著。上六陰居陰位,有正應的九三,雖能守正,但是處乎窮極必變,泰必漸於否境,形勢比人強,時之所趨,誰也無可奈何?但是,我們看三陽開了泰,九三也就看出了陽消陰長的趨勢,九三「无平不陂,无往不復」,處於下卦之終,上下交接之際,原本就有很多不可預測的憂虞之來。乾卦九三:「君子終日乾乾,夕惕若,厲无咎。」九三居於人位,故以人事誡之。同樣的泰之九三,也悄悄來到了人生「无平不陂,无往不復」的境域,在這樣的環境中,必須「艱貞」才能「无咎」。只有具有「微明」(老子語)之德的人,才能在洞察機先上發揮自己治泰的智慧,「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」(《大學》〈經一章〉),泰卦到了人生的九三,就必須有履霜堅冰的憂患意識。
相較於九三來說,上六亦處上卦之終,所以九三、上六雖然相應相與,都是處於最不安定,有窮途之憂的環境。上六不惟居上卦之終,也處於全卦之終,如果,泰卦的人生,一步一步毫無預警地走到上六,是人世的疏忽,不是自然的未顯。站在上六的窘境來觀察,九三已經有「泰極而否」的形勢,所謂「无往不復」,泰否之漸,已出現端倪。到了九三,就應該有全盤的修正與檢討,泰不可極而能不臻乎極,那麼泰卦的迷障仍可以挽回。反過來說,如果馴致其道,到了眾叛親離,兵臨城下,君命盡失,民心已去,就只有覆亡傾滅之途,一切都為時已晚了。就好像城復于隍,思用師而無師,國之將亡,焉能救急?「城復于隍」,為國有民者,猶當再三深誡之。


參 考 書 目
《周易註》
三國魏
王 弼
世界書局
《周易正義》

孔穎達
中華書局
《周易集解》

李鼎祚
台灣商務印書館
《易程傳》

程 頤
學生書局
《誠齋易傳》

楊萬里
三才書局
《周易本義》

朱 熹
文化圖書公司
《易經來註圖解》

來知德
夏學社
《易例》

惠 棟
藝文印書館
《船山易傳》

王夫之
夏學社
《說文解字注》

段玉裁
蘭臺書局
《周易荀氏九家義》

張惠言
藝文印書館
《杭辛齋易學》
民國
杭辛齋
夏學社
易經筆記
民國
毓老師
奉元書院

大塊齋讀易筆記──說『履』

大塊齋讀易筆記—說『履』
林明進 國文科教師
摘 要
履卦,是大易的第十卦。為卦兌下乾上,天高在上,水(澤)平在下,上下分明,不可逾越。天道光明普照,無私無我——最「公」;水德盈科後進,靜止不動——最「平」。君子人體會天澤履「公」「平」的自然現象,來辨上下,定民志。周旋中禮,則盛德可期。天德覆載無私,水德平天下之不平。君子正民之好惡,定黎庶之志欲,上下協和,禮天下之序,謙天下之行,無履不往,無禮不中,故履道大成,憂患不興。人生險阻,如虎尾春冰,人生之道既不能避險免禍,寧如冒險犯難以為志。為者常成,行者常至,履險而不傷,這是履道的真精神。
履卦六個爻,主要在闡明人生的篤行之道,一切的成就都要憑藉實踐來完成,或冒險犯難,或安常守柔,或幽隱守貞,或戒慎恐懼,莫不以踐履為旨。初九處履道之初,素位而位,不可貿然大開大闔。九二失位無應,毋行險僥倖,宜剛中講讓,善養其鋒。六三一柔履乎五剛,缺乏自知之明,不自量力,才弱妄逞,動輒得咎。九四雖履乎險,以剛德而用柔,謹慎從事,終得其吉。九五陽剛中正,高居尊位,決斷果行,然恃大位而無彥士以佐之,雖當其位而危繫乎其中。上九履道已成,詳審履歷,周旋從容,無虧天道,故元吉。
履為大易憂患九卦之首,「履,德之基也。」履之德貴乎行,行不貴無險,以出險為上。以履卦言,履險而亨通,聖人示篤行之功,然六三亦履虎尾,卻有見咥之凶,蓋履之精義與特定時空位勢自然不同。同樣指九五而言,彖傳云:「剛中正,履帝位而不疚,光明也。」九五爻則說:「夬履貞厲。」易不可為典要,唯變所適,深旨若此。
彖傳云:「履,柔履剛也。」是以履之用,柔為貴。履之六爻,皆以用柔為吉。故九二履道坦坦,九四愬愬終吉,上九其旋元吉。初九僅能无咎,九五不免於貞厲,六三更以履剛為凶,以用剛履險而見悔。履貴以禮,履以和行,履道人生不可不察。
關鍵字:履虎尾,素履,履道坦坦,眇能視,跛能履,夬履,視履考祥。

目 錄
壹、前言
四、釋九四
貳、說『卦辭』
五、釋九五
一、釋卦辭
六、釋上九
二、釋彖辭
肆、『履』之用
三、釋象傳(大象)
一、踩老虎尾巴的方法
參、說『爻辭』
二、人生的不倒翁
一、釋初九
三、秤秤自己的重量
二、釋九二
四、以寡慾的心走崎嶇的路
三、釋六三
參考書目
壹、前 言
北京西三條21號北房堂屋向後接出的一小間房子,面積不到九平方公尺,是魯迅的綠林書屋,大家管它叫魯迅的「老虎尾巴」,這種虎尾是北京特有的。在房子的後面搭建一間平頂的灰棚,北京人習稱「老虎尾巴」,這句北京人的地方詞彙,和「履虎尾」沒啥關係。
從清開始臺灣的雲林,就流傳著:「能過西螺橋,昧過(過不了)虎尾溪」的傳說,主因不但是虎尾溪遇雨,溪水經常有暴漲之虞,更有土匪為害之苦。虎尾布袋戲大師——黃海岱老先生進一步指出,過去土匪在虎尾溪放「響馬丹」(一種提煉自五腐劇毒的丹劑),不戰而屈人之兵。臺灣的虎尾,過去以來就存在著好幾版危懼的故事。
至於人們常說的:「老虎的屁股摸不得。」這是西洋人的說法。
年輕人第一次聽到「履虎尾」這三個字,多數是聽金庸說的。射雕英雄傳中,凌厲的降龍十八掌第十招——神龍擺尾,這一招出自易經中的履卦,始創降龍十八掌的那位高人,本來取名為「履虎尾」,好比攻虎之背,一腳踏在老虎尾巴上,老虎回頭反咬一口,自然厲害猛惡之至。後來的傳人嫌易經這些文謅謅的卦名說來太不順口,改作了「神龍擺尾」。這是武俠和武功的產物,一種內斂十足的創造。
將「虎尾」與「春冰」合起來放,這得往古書上嚴謹的找。古文尚書‧君牙篇云:「心之憂危,若蹈虎尾,涉于春冰。」蹈「虎尾」怕大蟲噬囓,涉「春冰」畏誤陷寒水,將它們比喻成極危險的境地。這是正宗的說法。
據說子路為了解夫子之渴,迢遠取水,正當持著石臼舀水的當兒,竟遇猛虎,子路縱身躍到猛虎的身後,一把揪住了「老虎尾巴」,三兩下收拾了那一隻白額黃斑虎。子路喜孜孜地攜回「老虎尾巴」,卻受到了夫子「下士打虎(以虎尾)」的譏諷。武松在景陽岡憑赤手空拳打死一隻「吊眼白額」的大老虎,此二者神勇過人是事實,但畢竟是力奪,非人人可為;本卦以「履虎尾」設喻,則是教人面對憂患的生存之道。
人生行路多難,歧路多岔。履之一卦,教人如何履險如夷,教人精神世界怎麼走?如何面對人生的道路?鵬程萬里,是祝福人的好話;一帆風順,也不是真實的人生。所以,不如意才是實際的人生之旅,憂患挫折才是人生的道路。屯卦,是物始生而有難之卦,萬物始生必須經歷生機受難的淬煉,但是「動乎險中」才能「大亨貞」,冒險犯難才能成功立業。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,「勞」,輕則汗流力疲,重則履險危身。所以,憂患是家常便飯;冒險是人生常態。
大易言憂患有九卦,繫辭下第七章:「易之興也,其於中古乎?作易者,其有憂患乎?是故履,德之基也;謙,德之柄也;復,德之本也;恆,德之固也;損,德之脩也;益,德之裕也;困,德之辨也;井,德之地也;巽,德之制也。」這九卦皆示吾人反求諸己,修德執禮,以來面對憂患的環境。處憂患能備此九德,則憂不可畏,患不可懼。
人不能離群而索居,履卦是講人立身於世的原則,也是六十四卦中探究道德實踐最完備的一卦。說文:「履,足所依也。」履,本指鞋,當動詞用,有踐履之意,又訓為「禮」,意指人所踐履一以禮為準。說文:「禮,履也。」故履,禮也;禮,履也。履的表義為行,履的含義為禮。履而行禮,即知行合一。總括來說,履者,依禮而行。「夫禮,非由外鑠。乃因人心自然之理,而為之禮數。禮以自抑為質,固有柔順義。然其持守甚嚴,有以非禮相干者,雖威勢甚盛,必執禮以抗之。雖鈇鉞在前,必秉禮以當之。雖外誘極厲,必守禮以絕之。」(原儒頁118)禮之用,和為貴。「和」非徒和順而已,行而「當」,行而「宜」,義更洽,要以禮之發皆「中節」為勝。繫辭下:「履和而至」,又說:「履以和行」。履之極致,不外中理合義,「履」得恰如其分,就是依乎禮而行乎宜的結果。
禮記‧祭義篇云:「禮者,履此者也。」小畜既畜自己文明的德行,緊接著要注意道德的實踐。所以,序卦云:「物畜然後有禮,故受之以履。」知而不能行,是人之通病,凡事只重理論而不能實踐,一切都將成為泡影。雜卦:「履,不處也。」不處即行進、踐履之意,和序卦所強調的實踐精神是相同的。
履之錯卦為謙,謙謙君子然後可以履天下之至險而亨通;履之綜卦為小畜,畜德由小而大,積漸有成,然後可以以柔履剛,遂行己志。

貳、說『卦辭』
履虎尾,不咥人,亨。
一、釋卦辭
「履」:
船山易傳云:「凡彖皆先自言卦名,後乃繫以象占之辭,此徒連虎尾為句,則卦名履者省文也。」即「履」字既為卦名,且兼卦辭之首字,因重疊而省。
履,本篤行、實踐、力行之意。引申作「禮」,則有踐履行事,依禮合理之意。為卦兌下乾上,天尊於上,澤卑於下,尊莫尊於天,卑莫卑於澤,天地之序也。樂記云:「禮者,天地之序也。」於人上下有序,各安其位而不亂,故有「履」之象。以卦德言,下兌為悅,上乾為健,內和悅而外剛健,以柔(禮)履剛,亦「履」之象也。本卦,以六三為履之主,六三以一柔履二剛,以柔履剛,亦「履」之象。
履者,禮也。莊子‧天下篇:「詩以道志,書以道事,禮以道行,樂以道和,易以道陰陽,春秋以道名分。」莊子謂以禮道行,乃言禮以篤行實踐為上,亦即禮在知禮也在行禮,知而行不至,與不知何異?夫禮之精神,在一「行」字,此其一;因行制禮,依禮起行,為履之要,禮之運用,在一「節」字,此其二,隨時制宜為和之至。

「履虎尾」:
中爻上巽錯震,震為足,有「履」之象。上乾錯為坤,坤為虎,六三躡九四之後,有「虎尾」之象。履卦六三為卦之主爻,以一陰處五陽之中,又逆乘下之二剛,故有險,故說履虎尾。
虎尾,象徵人生一切的危險。履虎尾,言至危之境。王輔嗣注:「(履)成卦之體,在六三也。履虎尾者,言其危也。三為履主,以柔履剛,履危者也。」

「不咥人」:
下兌為口,有「咥 」之象。六三、九四、九五上互為巽,巽為柔順,於虎之前,口悅而柔順,故有「不咥人」之象。
踩著老虎尾巴而未被老虎撕咬,非以僥倖設喻,乃以禮為智,以順為功。蓋履之道,不貴無險,貴在履險而不傷。每個人都要經過履虎尾的階段,屯卦乃物之始生之卦,也是「動乎險中大亨貞」,一切成就都在險中求,不冒險無以致功,不犯難何以有成。「帝出乎震」,實踐篤行是成功的具體行為,人生無處不險,人生無事不乖,詩經小雅小旻篇:「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」,履險如夷才是實際人生的真本事。王輔弼注:「履虎尾有不見咥者,以其兌而應乎乾也。……不以說行夫佞邪,而以說應乎乾,宜其履虎尾不見咥。」

「亨」:
陰卦多陽,陽卦多陰。本卦唯六三為陰爻,其餘皆為陽爻,以一陰履五陽,危機四伏,然所以處危而未危,履虎尾而不見咥者,以柔履剛,謙卑以待,以禮相求,故履險而不傷,此亨通之道也。
卦辭的意思是說:履卦兌悅在下,乾剛在上,柔弱之才,跟在剛強的乾陽之後,就像踩著老虎尾巴而行一樣危險。能夠和悅柔順,和禮中節,尚謙行事,雖然伴君如虎,終於履乎險而化險為夷,亨通吉利。

彖曰:履,柔履剛也。說而應乎乾,是以履虎尾,不咥人,亨。剛中正,履帝位而不疚,光明也。

二、釋彖傳
「履,柔履剛也。」:
履之一卦,以一柔履乎眾剛之中。柔,指六三,剛兼五陽說。六三以一陰上躡三剛,下乘二陽。又下兌為柔,上乾為剛,柔履剛也。履既不處(雜卦語)故行,篤行以禮為本,守謙為貴,尚柔而不尚剛,故曰「柔履剛也」。以本卦六爻而言,凡陽爻居陰位,皆主柔而禮以履之;凡陽居陽位,則皆為主剛而不能以禮行之。履以兌悅應乎乾剛,知乾雄之剛,守雌柔弱以待之,故柔而克剛,弱能勝強。故聖人知雄之強,守雌之用,固不為先,既禮既謙,以靜制動,從容周旋,終能「兕無所投其角,虎無所措其爪」(老子語),水最柔,激而起之,及其至,臻乎則剛極,此柔履剛所以勝也。

「說而應乎乾,是以履虎尾,不咥人,亨」:
下兌為悅,故有「說」(悅) 之象,下兌而上乾,有「應乎乾」之象。柔履剛,雖危而無傷,以和悅之心來承應諸剛,守禮以行柔,所以雖履虎尾而不見咥,入險而不陷乎險,終得亨通。

「剛中正,履帝位而不疚,光明也。」:
九五陽居陽位而處上卦之中,故有「剛中正」之象。九二、六三、九四下互為離,離為火,有「光明」之象。
九五陽剛中正,履至尊之位(五為君位),若能俯仰無愧,履道才能光明廣被,德盛而輝光。
九五中正有位,以「不疚」為戒,蓋履道以用柔為貴,用剛為下。此專就履之九五而言。
彖傳的意思是說:履卦,是兌體的柔順篤行於群陽之中,在下中心悅順以承在上的剛強果敢,這是守柔執禮以從事,所以涉險而無傷害,諸事順遂亨通。至於九五之尊,若能具備陽剛中正之德,既有其位,復不失德,大公無私,就能功業照耀四方了。

三、釋象傳(大象)
象曰:上天下澤,履。君子以辯上下,定民心。
履卦兌下乾上,兌為澤,乾為天,故曰上天下澤。天懸上,澤就下,各就其位,上天履乎下澤,即為「履」之象。天高地下,澤又下之,天最高,澤最下,二者不可逾越,有守禮守分之象,亦為「履」之象。辯,通「辨」。
禮記云:「夫禮者,所以定親疏,決嫌疑,判同異,明是非也。」倫理在別上下,上下之分既明,然後民志可定,民志定而後禮大行。
毓師云:「上天光明,天尚『公』;下澤為水,水尚『平』。君子以『公』、『平』來辨上下之道。天德化育萬物,無私無我,各逐其生;水德盈科後進,不舍晝夜,平天下之不平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,黎民懷惠,正萬民之所欲,則民志不搖。上對下公且平,以德惠定民之所志所欲,天下之序明矣,上以此履乎下,則無履不行。」義尤殊勝。
大象的意思是說:上卦為乾,乾象徵天,下卦為兌,兌象徵澤,這就是履卦。君子人體會履卦的現象,以「公」、「平」的道理,來辨上下之道,定萬民之志,正萬民之欲。

參、說『爻辭』
初九:素履往,无咎。
象曰:素履之往,獨行願也。
一、釋初九
「素履往,无咎。」:
本爻變,初爻與四相應,六三、九四、九五為巽,巽為白,有「素」之象。初九陽剛,進爻,陽主進,有向上向外發展的趨勢,故有「往」之象。
初九陽居陽位,非善於履之用柔者也,然履道貴行,隨其所遇而安其所處。惟當履之初,又未與四正應,不為外物所誘,蓋素位而行者也,故有素履之辭。君子思不出其位,中庸第十四章:「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願乎其外。」處履之初,堅守本分,邁出人生旅程的第一步,以陽剛之才而安常守素,才能盡分自守而不輕舉妄動。
又「素」,白也,無文飾之義。王輔嗣云:「處履之初,為履之始。履道惡華,故素乃无咎。」賁之上九:「白賁,无咎。」沒有文飾就是最好的文飾。蓋禮之本在質,故初九之位,獨行禮義,才不失其正,無咎之來。所謂:「衣錦尚絅,惡其聞之著也。」(中庸第三十三章)
初九的意思是說:安於自己本位的環境,按禮守分以行事,就不會有災禍。

「象曰:素履之往,獨行願也。」:
履之道,即實踐之道。初九以陽剛居下,獨行其志,不願乎其外。蓋士之特立獨行,不附門牆,不樹朋黨,獨行己志而已。乾文言云:「不易乎世,不成乎名,遯世无悶,不見是而无悶,樂則行之,憂則違之,確乎其不可拔也。」是以素履之志,居下位而不憂,君子處此時,慎其所獨,顏子居陋巷,不改其善是也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本本分分的往前奮鬥,是為了實踐自己的抱負。

九二:履道坦坦,幽人貞吉。
象曰:幽人貞吉,中不自亂也。
二、釋九二
「履道坦坦,幽人貞吉。」:
本爻變,下卦成震,震為足,又為大塗,六畫卦二為地之上,故有「履道」之象。震為大塗,故又有「道坦坦」之象。九二居下卦之中,三畫卦居於「人」位,五不相應,故有「幽人」之象。九二居於下卦之中,有「貞」之象;中爻下互為離,離為明,二居中爻離明之下,故有「幽人貞」之象。
九二陽居陰位,失位又無應,然處履之道,以剛居中,故能蕩蕩而履坦坦之途。世道險巇,不行險以僥倖。以剛而能守正,謙卑自牧,不自矜誇;依禮行謙,庸言庸行,慎出是務;幽隱而能行正,廓然而能無私;寧靜自守,淡泊明志,以剛才而用柔,故吉利。
九二爻的意思是說:以低調、柔順、合禮的態度面對人生的奮鬥,才能平安順利的走在平坦的人生之路,在時勢不宜強行的環境中,要謙讓潛藏,幽履守靜,守正不亂,才能獲得吉利。

「象曰:幽人貞吉,中不自亂也。」:
處世之大忌,是不養其鋒;臨危之大忌,是不隱其才。幽隱之地,最易自亂其志,自暴其氣;不遇之時,最易發不平之語,抒不平之懣。九二居易以俟命,顯而不自夸德,幽而自潛其行,故終不自亂也。九二以陽剛英明之才而能幽隱守正,履險而能不失其中,失位無應而能自安其心,不失中復不失正,故心不自亂也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有志往前奮鬥的人,人生之路碰到困頓,未獲重用,不可強求;能按禮行事,堅持守貞,得到吉利,是因為能守住幽隱之道,心中寧靜而不自亂陣腳。

六三:眇能視,跛能履,履虎尾,咥人凶,武人為于大君。
象曰:眇能視,不足以有明也;跛能履,不足以與行也;咥人之凶,位不當也。武人為于大君,志剛也。
三、釋六三
「眇能視,跛能履」:
九二、六三、九四下互為離,離為目,下卦為兌,兌為毀折,有「眇能視」之象。六三、九四、九五上互為巽,錯震,震為足,下兌為毀折,有「跛能履」之象。眇,少一目;跛,瘸一足。
六三陰居陽位,三為進爻,一柔履五剛,才柔而居於陽位,以柔乘剛。不中不正,又逆乘二剛,故以眇目、跛足設喻,示不自量力也。眇偏盲不全,而自以為深察秋毫末之明;跛偏躄難行,而自以為躋登萬仞山之能。以柔居剛,自陷而不知危,猶蚍蜉撼樹,螳臂當車,不自知之甚也。人而才弱盲進,不亦愚而好自用,賤而好自專,災不及乎身而何?

「履虎尾,咥人凶」:
本爻居三才(六畫卦)之人位,且在兌口,故有「咥人」之象。六三陰居陽位,才柔無德,不中不正,故有「凶」之象。
六三無才無德,不中不正,而處剛強之險,眇目少而視,跛行蹇而履,逞其強者也。強不能明以為明,強不能行以為行,故履虎尾而見咥見噬;柔而志剛,德位不稱,不善履危之至,以此履虎,必見傷害,所以凶災遂生。王輔嗣云:「居履之時,以陽處陽,猶曰不讓,而況以陰居陽,以柔乘剛者乎?……以此履危,見咥者也。」足為才柔用剛者戒。

「武人為于大君。」:
九二、六三、九四下互為離,離為戈兵,三居(六畫卦)人位,故有「武人」之象。本爻變,下卦為乾,乾為大,乾為君,故有「大君」之象。
六三,處於上卦乾體之下,下卦兌體之上,處多凶之地,又正當虎尾兌口之際,故有見咥之危。以柔才行陽剛之任,偏而不中不正,且處下卦之上,武人逞其甲冑戈兵,行險僥倖,或偏據一方,無德而稱天子之命,秦政、項籍是也。雖履必噬,蓋非履之道也。
六三的意思是說:處在多險多凶的環境中,才柔無德,不中不正,又務剛逞強,就好比偏盲之人自以為視明,偏躄之人自以為行健。不能識勢復不知乘時,一介武夫,不知以禮行事,恃才傲物,儼然稱制於天下,如不知用柔以履虎尾,將有見噬覆亡之危。剛猛武人,豈能久於大位矣。

「象曰:眇能視,不足以有明也;跛能履,不足以與行也;咥人之凶,位不當也。武人為于大君,志剛也。」:
六三陰居陽位,有「位不當」之象。中爻九二、六三、九四下互為離,錯坎,為心,有「志」之象;爻變,下互為乾,乾為健,故有「志剛」之象。
「與行」,參與實際行動。眇能視,少一目而強視,其察不明,故不足以有明也。跛能履,躄一足而強行,其行不遠,故不足以與行也。陰居陽位,才柔而履險,才不當其位。以一介武夫,剛愎自用,而妄行天子之事,慾大而才小,志剛而才弱,老子云:「代大匠斲者,希有不傷其手矣。」此之謂也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缺乏自知之明的人,如少一個眼睛,不能看得清;如瘸一條腿,不能走得遠。冒險行事而遇險,是因為本身的才德不能當其位。粗鹵的武人剛愎自用,草率行事,是因為心志過於剛烈。

九四:履虎尾,愬愬,終吉。
象曰:愬愬終吉,志行也。
四、釋九四
「履虎尾,愬愬,終吉。」:
九二、六三、九四下互為離,錯坎,坎為心,故有「愬愬」之象,四多懼,亦有愬愬之象。愬愬,戒慎恐懼之意。
九四志應乎初九,故履虎尾。以剛居柔,雖履危而戒懼以行險,兢兢業業以從事,愬而又愬以臨之,懍於春冰、臨乎深淵而未危,蓋戒慎有以致之。陽居陽位,雖處陰位而有陽剛之德,剛而能柔,故能化險為夷,履危而危不至。九四以陽剛之才,而心存戒懼,所以免禍。伴君如伴虎,事君以卑,盡其謙光,險中戒慎以懼,終而愬愬得其吉。
九四爻的意思是說:以剛明的德行侍立君側,險如虎尾,才剛能柔,小心謹慎,知所戒懼,履道之功,終究會吉利的。

象曰:「愬愬終吉,志行也。」
九二、六三、九四下互為離,錯坎,坎為心,故有「志」之象。本爻變,九二、六三、六四,錯震,震為足,故有「行」之象。
初九遠君,故獨行其願;九四近君,故志行。然志行非徒近君而已,蓋用柔以事陽剛之主,終得遂行其志,始雖有履虎尾之危而終履險不傷,終得吉者,以「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」故也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九四才剛用柔,以柔履剛,小心翼翼,終得吉利,是因為能夠實現依禮行事的履道。

九五:夬履,貞厲。
象曰:夬履貞厲,位正當也。
五、釋九五
「夬履,貞厲。」:
本爻剛居尊位,有「夬履」之象。夬,決也,果決之意。又本爻陽居陽位,當位又居上卦之中,位居中正,故有「貞」之象。
履之道貴用柔,依禮講讓。九五夬履行事果敢,以剛中雖而居尊位,下以柔悅上,不免有奉承阿諛之虞。夬而不疑,故九五雖有剛毅果決之德,然有所恃,必有所害,雖剛決以履道,危亦在其中矣。
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恭己正南面而已。夬履之尊,足以定吉凶成敗,然其利在見大德之臣,今九二在下,不相應與,君高而無民,賢人在下位而無輔。剛明果決之君,若所用非人,或不能用人,即不免一意孤行,所以雖貞固亦危矣!夫居位有民者,雖居正位,居廟堂之高,不知諮諏善道,不能憂其民,慨然以國家為己任,置個人死生於度外而有位者,尤宜善體夬履之深戒。
九五爻的意思是說:九五陽剛中正,果斷剛決而履尊位,但如果無用柔之臣,依禮輔弼,即使居貞固之位,也會有危厲不幸的事情發生。

象曰:「夬履貞厲,位正當也。」:
九五以陽居陽位,又居上卦之中,陽剛中正,故有「位正當」之象。
九五居至尊之位,行事剛斷專決,勢所必然,故曰位正當也。然履者,禮也。「君使臣以禮,臣事君以忠」,在上剛猛銳敏,日理萬機,鋒芒畢露,不免過剛,履道用柔為上,用剛為下。大有天下,同人於野,都需要禮賢下士,求才於野。苟無六二大德賢人以相之,雖能剛決,不能柔履,但有取舍,或不知進退,所以說「夬履」會守正而有危險之虞,也正是戒為人君者,徒恃名正言順的正當性,剛明其外,危道亦在其中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九五中正,陽居陽位,有剛明之德,有任事之勤,位居正位卻有危厲之來,正是因為他乾剛獨明,恃以當位之正,而無大德之賢以輔弼之,殊不知危正在其中。

上九:視履考祥,其旋元吉。
象曰:元吉在上,大有慶也。
六、釋上九
「視履考祥,其旋元吉。」:
六三與上九相應,九二、六三、九四下互為離,離為目,有「視」之象;又本卦為大「離」象,離為目,亦「視」之象。上九爻居本卦之終,履道已成,故有「考祥」之象。本爻極位,反乎下,復於初,有「旋」之象。陽剛居上,履道大成,故有「元吉」之象。視,回視,指詳審過去所履之事。考祥,徵驗吉凶、禍福。旋,周旋。古代行禮時進退揖讓的動作,此謂周旋無虧天理之心。
上九位乎履道之極,篤行實踐到最後,回顧返視履之一切作為,考察吉凶禍福,是否中規中矩?能從容行事,周旋中禮,履道自然大成,大吉大利。力行無疆,履險如夷,才是履卦篤行的真精神。張良、范蠡全身而退,知進退存亡,吉无不利者也。
上九爻的意思是說:到了履卦的上九,是履道的終點,回顧以前所實踐的事,徵驗它的禍福吉凶,結果都能言行從容,周旋中禮,就是人生最大的吉利了。

「象曰:元吉在上,大有慶也。」
人之實踐,貴乎有始有終,本爻在上,履之終也,人之所履至善而大吉,其終周旋而無虧天理,乃大有福慶之人。陽剛在上,致其中和,臨淵履冰以用柔,進退往來以守謙,動容周旋以中禮,履道大成而有福矣。
小象的意思是說:上九處在履卦的終極位置而大吉大利,是因為履卦的完美實踐,大功告成。

肆、履之『用』
一、踩老虎尾巴的方法
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太感傷;說人生下來就是來受苦的,太出世;說「不經一番寒徹骨,焉得梅花撲鼻香」,太文謅謅;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,太聖賢;但是,說人生的憂患就如履虎尾,就顯得活生生的,真真實實的在你每天的感覺之中。
變化不居的人生,是一個動態的人生,它不是可以精打細算的沙盤推演,也不是可以虛構的完美情節。人生的內涵與方式,雖然人人都不一樣,但是操權柄的大人與販夫走卒、匹夫匹婦,所吹的風、所打的雨、所面對的憂患卻都是真實的存在,好一個履虎尾,它正是憂患人生的最好比喻。
虎尾也好,春冰也好,我們給它統一製作一個標籤,叫做「危險」。既然人生有永無止境的憂患,那麼危險就不必看成太可怕的字眼,履虎尾也只不過是像我們所吃的三餐一樣,是每天都少不了的挑戰。因此,怨天尤人就免了,不履虎尾,你就沒有資格大聲嚷嚷,因為,這是一個奮鬥的人生。
人生要有成就,就是不斷的衝破橫逆。人生的困難像一隻隻萬獸之王,等著我們去面對。老虎不是拿來驚嚇的,但也不盡然像子路扯下老虎尾巴,才是人生之道,這樣子收拾人生的老虎,太剛猛,太暴虎馮河了。也不是每個人都像武大郎的弟弟,喝了幾串酒就能生出神力,將景陽岡那隻大蟲撕裂。這種神勇,在實際的人生中,都算逆向操作,偶一為之,僥倖可以成為神話中的英雄;如果當成人生的教條,絕大部分是屍骨無存,白白地讓那些吊眼白額的黃虎飽食一頓。
人生的老虎,千奇百怪,但是每一個阻礙都有一把鑰匙;人生的困難,真是談何容易?但是每一個困難就是一條康衢大道,突破了,才是你的,才體會得出。履卦以踩虎尾做象徵,教我們踢石子,人生不是硬碰硬,人之異於禽獸者,就在於人有腦子,人懂得以智慧來求生存。履之一卦,可以履虎尾而不見傷,是靠著在如履虎尾的危難憂患之中,依禮行事,動容周旋而無不中,不是靠天生那一點微不足道的蠻力,或者自以為夠粗暴的巧取豪奪。解決人生的困難要有實踐道德的能力,要有不發則已,發而皆中節的本事,將道德轉換成智慧,那正是人生的力量。
面對多元多樣的人生,面對多災多難的人生,履卦告訴們用柔才是美麗的出路。九二、九四、上九都有十足陽剛的本錢,卻都以剛履柔,從險中入,從險中出。初九、九五以剛履剛,一個素其位而行,不願乎其外,僅能免於咎悔;一個雖名正言順,號令天下,以剛而不柔,履危道而不自知。至於,那六三才情闇弱的蠢物,卻以無才為善柔,面對猜疑十足、威風八面、剛強凜凜的惡虎,渾不知自不量力到了什麼德性?

二、人生的不倒翁
據說老虎走起路來,除了虎步雄偉不可一世的形象外,老虎猜疑心重,每走幾步,就會回頭看,自有牠十分陰沉的虎性。從這樣來看,履虎尾的危險性就更高,而履虎尾不見咥的智慧,就更值得重視了。
我們的老祖先,傳承人生的經驗是——履險,就卦象所提供的方向而言,面對如履虎尾的人生,要具備兌悅主柔的智慧。所以,整個履卦給我們的建議,從道德而言,就是以禮來實踐人生的康莊大道,只要「說而應乎乾」,就能履險如夷。人生險惡如此,又不得不面對,所以,繫辭下第七章說:「作易者,其有憂患乎?」是不是殷憂能啟聖,那是一回事。處憂患人生的九德,第一個法寶就是「履」,「履,德之基也。」為了完美人生的實踐,道德上的篤行所憑藉的,就是「禮」。說文說:「履,禮也。」又說:「禮,履也。」人憑藉的不是粗暴的蠻幹,而是依禮而行的道德實踐。「極高明而道中庸」,人生的中道,就是要運用最高明的智慧來完成。中庸云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」致中和就是禮的完美演出,因為「禮之用,和為貴。」人生的冒險犯難所憑藉的是智慧上的「無所不用其極」,如此履人生的虎尾,才能「無入而不自得」,這就是「禮之用,和為貴」。
履之「說而應乎乾」,不應只是唯唯諾諾的和顏悅色,也不是奉承阿諛的唯命是從,更不是討主子歡喜的卑躬屈膝,柔之至善者,不在口柔、面柔、體柔的官僚之柔。上柔似水,水性從下,盈科後進,以至柔的親愛,無形的接近,一步一步注滿人生的坑陷,再恰如其分的往前進,水之所往,無不流通,水之所至,無不悅服。水德之悅,在致其水之中道。人生的篤行,最有生命力的是道德的知行合一,也就是中節之禮的完美實現。人生看似容易,尋個人私慾以往者,危機四伏而不自知;人生看似危險,尚公均平以往者,憂天下安危而不傷。然而人生的危險,是無時不在的,人也不是以無險而沾沾自喜,入乎險是人生奮鬥的必要檢驗,出乎險是突破萬難的人生智慧。
人生既然要履虎尾,就要瞭解虎的習性,找出履虎尾的訣竅;人生要履險,就要研究險的時、險的勢、險的位,找出冒險犯險的處方。履虎尾要請教狩獵專家,履人生的險,就要找人生的解藥。同樣是履虎尾,六三所以凶,是因為自用自專,沒有自知之明,「無而為有,虛而為盈」,強不知以為知,是個不知「自試」的可憐蟲;九四履虎尾,因為時位不對,能以守謙行禮來處多懼之地,至少能立於不敗之地。人生的成功,除了需要很多必要的條件外,還要有偶然與機會來搭配,不是每個懷才之人都能得到該有的遇合,但是能立於不敗之地,就是履道的大智者,就是人生的不倒翁。

三、秤秤自己的重量
易不可為典要,唯變所適。初九所處的環境,是有奮鬥的抱負,然而形勢不宜,思進而志柔,也算履道環境中的一條出路。素履而往,貴在獨行其志。大開大闔,要有機會;創造時勢,非有多而有利的條件不能為。以累積的功夫勠力上達,於人生而言,並不太難;能自處中道的環境,時不利勢不可,而安分守位,自處悅樂,不為物役,不以貪昏,不以躁進,那是了不起的素履之道。人生的質量,自己會有自信的成分;人生的重量,則要讓時、勢、位來檢驗,秤秤自己的重量,才知所進退。初九素履的可貴,在不見是而無悶,隨其所遇而行履道。
中庸第十四章:「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願乎其外,素富貴行乎富貴,素貧賤行乎貧賤,素夷狄行乎夷狄,素患難行乎患難。」果能準此而行履道,無入而不自得。柳下惠不卑小吏,進不隱賢,必以其道;諸葛亮有救世之才而躬耕隴畝,自得守分;姜子牙耄耋之齡,釣於渭水之濱以待文王,皆素履以待之。屈原有忠貞事主之志,賈誼有定邦幹事之力,以不能自隱其才,肆行於其位之外,故怨懟終其身。
素履的環境,在上位不陵乎下,在下位也不援於上,正己之志而不求人,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,所以:「君子居易以俟命。」素履而獨行履道,不愆不尤,順時行事。「小人行險以僥倖」,躁往以進,不能知時,不能因勢,反其位而行,以時不我與而憤懣,以才不我與而嗟嘆,真不知時為何物?
水到渠自然成,然志不得伸,非徒自怨自艾而已,獨修其身,獨行其志,才是素履之道。孔夫子有教無類之功,蓋獨行其願,也是素履的具體表現。

四、以寡慾的心走崎嶇的路
蜿蜒是崇山的路向,迷茫是大海的航向,危險是人生的靶向。面對艱難險阻的大千世界,心中的路要寬緩而行,才不覺得遙遠。履道多險,人心不德,宜以中道履世。當幽隱之時,尚靜不尚動,至若索隱行怪,孤高自恃者,必見忌於世。竹林七賢以驚世駭俗而見禍;管寧青衣皁帽,高潔幽獨,人聞之邈然若不可及。
九二失位,蔽於六三,上無所應,或隱或囚,或不遇或見棄,此心平常,安之若素;不以貧自苦,不以欲自困,抱坦蕩之懷,履幽隱之路;幽囚演易,玩占以遠禍。雖在縲絏之中,臨危而不危,此心不亂有以致之。
處世以鳴謙為上,以傲物為下;臨險以貞靜,觀變以待時,養其鋒銳,藏其良才,是避險之道。亂世而不能守乎中道,歷險而不能安於險境,乃自咎之道。
世道養志障莫障於欲,身既嗜欲天機淺;人間涉世之難莫難於求,人到無求品自高。禮記禮運篇云:「飲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;死亡貧苦,人之大惡存焉;齊民之欲,去民之惡,舍禮末由。」此之謂也。利令智昏,欲令身亡,雖曰天命,豈非人事哉?
處幽之道,既非履道大行之時,惟恬淡而寡欲,寧靜以致遠,尚志不自亂,守貞而終吉。幽靜慎獨,此心不亂,何懼乎世道坦與不坦?

參 考 書 目
《周易註》
三國魏
王 弼
世界書局
《周易正義》

孔穎達
中華書局
《周易集解》

李鼎祚
台灣商務印書館
《易程傳》

程 頤
學生書局
《誠齋易傳》

楊萬里
三才書局
《周易本義》

朱 熹
文化圖書公司
《易經來註圖解》

來知德
夏學社
《易例》

惠 棟
藝文印書館
《船山易傳》

王夫之
夏學社
《說文解字注》

段玉裁
蘭臺書局
《周易荀氏九家義》

張惠言
藝文印書館
《杭辛齋易學》
民國
杭辛齋
夏學社
易經筆記
民國
毓老師
奉元書院